卫玠总角时问乐令“梦”,乐云“是想”。卫曰:“形神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乐云:“因也。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齑啖铁杵,皆无想无因故也。”卫思“因”,经日不得,遂成病。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卫既小差。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
庾子嵩读庄子,开卷一尺许便放去,曰:“了不异人意。”
客问乐令“旨不至”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曰:“至不?”客曰:“至!”乐因又举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乐辞约而旨达,皆此类。
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郭象者,为人薄行,有俊才。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定点文句而已。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
卫玠问乐令“梦”是什么意思,乐广回答说是因为心有所想。这句话展示了卫玠对于梦境与现实之间联系的深刻思考。在探讨这一主题时,卫玠提出疑问:“身体和精神都不曾接触过的却在梦里出现,这哪里是心有所想呢?”乐广则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回答这个问题,指出做梦必然有凭借,即因。这些解释帮助卫玠理解了梦境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梦境科学的解释和认识。
卫玠还对乐令的“因”进行了进一步的追问,认为即使没有具体的梦境经历,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形成梦境。这种理解体现了他对梦境现象深入探究的态度。然而,由于长时间未能得到满意的解答,卫玠最终患病,乐令因此决定亲自为他剖析梦境,帮助他恢复健康。这个事件不仅展示了乐令深厚的学识和耐心,也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心和责任感。
卫玠向乐令询问“梦”的定义及其成因,通过对话,不仅深化了对梦境的理解,还反映了古代学者对梦境现象的研究态度和方法。卫玠的提问和乐广的回答展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好奇和探索,同时也表达了对知识传承和学术讨论的重视。通过对这些诗句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梦境的理解和探索,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意义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