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傅嘏善言虚胜,荀粲谈尚玄远。每至共语,有争而不相喻。裴冀州释二家之义,通彼我之怀,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
何晏注老子未毕,见王弼自说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不复得作声,但应诺诺。遂不复注,因作道德论。
中朝时,有怀道之流,有诣王夷甫咨疑者。值王昨已语多,小极,不复相酬答,乃谓客曰:“身今少恶,裴逸民亦近在此,君可往问。”
裴成公作崇有论,时人攻难之,莫能折。唯王夷甫来,如小屈。时人即以王理难裴,理还复申。
诸葛宏年少不肯学问。始与王夷甫谈,便已超诣。王叹曰:“卿天才卓出,若复小加研寻,一无所愧。”宏后看庄、老,更与王语,便足相抗衡。
这首诗出自《世说新语 · 文学第四》。这是一篇关于中国魏晋时期文人雅集和学术辩论的记录。
以下是诗句及其翻译:
- “王辅嗣弱冠诣裴徽”:王弼在成年礼后去拜访裴徽。弱冠,即指男子二十岁举行成人礼,是古代的一种礼仪。
- “徽问曰”:裴徽向王弼提出了问题。徽,指的是裴徽,他是当时的一位学者。
- “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裴徽问王弼,无(虚无)是什么?无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被看作是万物的基础。
- “圣人莫肯致言”:圣人不愿意明确表述无的含义。
- “老子申之无已”:老子不断地阐述无。
- “何邪?”:为什么是这样呢?表示疑问。
- “弼曰”:王弼回答说。弼,是王弼的小名。
- “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圣人认为无不能被训练来指导人们的行为,所以言语中常常提到有。
- “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老子和庄子也不能完全避免谈论有。他们经常教导人们要超越有限的有,追求无限的无。
以下是诗句的译文:
- “王弼在成年礼后去拜访裴徽。”:王弼在二十岁时前往拜访裴徽。
- “裴徽向王弼提出了问题。”:裴徽向王弼提问。
- “无是万物的基础。”:无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被看作是万物的基础。
- “圣人不愿意明确表述无的含义。”:圣人不愿意明确表述无的含义。
- “老子不断地阐述无。”:老子不断地讲述无。
- “为何是这样呢?”:为什么会这样呢?表示疑问。
- “王弼回答说。”:王弼回答说。
- “圣认为无不能被训练来指导人们的行为,所以言语中常常提到有。”:圣人认为无不能被训练来指导人们的行为,所以言语中常常提到有。
- “老子和庄子也不能完全避免谈论有。他们经常教导人们要超越有限的有,追求无限的无。”:老子和庄子也不能完全避免谈论有。他们经常教导人们要超越有限的有,追求无限的无。
以下是诗句的关键词注释:
- “弱冠”:指成年礼后的男性。
- “徽”:裴徽,当时的一位学者。
- “夫”: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
- “诚”:确实,的确。
- “圣人”:这里特指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如孔子、老子等。
- “体”:体会、领悟。
- “无”: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被看作是万物的基础。
- “训”:教诲,教导。
- “竞”:竞争,争夺。
- “咨疑”:咨询疑惑。
- “夷甫”:王夷甫,当时的人称王夷甫为夷甫先生。
- “昨已”:昨天已经。
- “小极”:稍微感到疲惫或厌烦。
- “答”:回答,回应。
- “逸民”:隐士,隐居的人。
- “崇有论”:王弼的著作,讨论有无的关系。
- “理难”:用道理来说服对方。
- “宏”:诸葛宏,三国时期的人物。
- “始”:开始,起初。
- “与”:和,一起。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王弼与裴徽之间的学术交流场景,以及他们在讨论虚无(即道)时的互动。王弼作为一位著名的学者,对道家的虚无概念持有自己的见解,而裴徽则是位有学问的学者,他向王弼提出关于“虚无”的问题。两人的对话展现了当时学术界的争论和交流。诗中还提到了其他几位学者,如王夷甫、荀粲等,他们的讨论反映了魏晋时期的思想活跃和学术争鸣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