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既彼我相尽,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明旦,桓宣武语人曰:“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顾看两王掾,辄翣如生母狗馨。”
殷中军见佛经云:“理亦应阿堵上。”
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道白马论。为论以示谢,于时谢不即解阮语,重相咨尽。阮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固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
诗句
-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 这四句描述了东晋时期文人的聚会场景,以及其中的对话和思想交流。
译文
- 殷中军(殷浩)为庾公(庾亮)的长史,下都时,王丞相(王导)为他设宴。:殷浩是庾亮的下属,而王导则邀请他们共聚一堂,进行学术交流。
- 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都在座。:这里的“桓公”指的是桓温,他是当时的政治人物之一;“王长史”即王濛,另一位有名士之称的人物;而“王蓝田”指的是王坦之,与谢安同辈,但地位略低;“谢镇西”则是谢安的弟弟谢玄。
- 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王导从座位上站起,取下自己的衣带,拿起拂尘,开始与殷浩谈论。
- 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他们讨论了整夜,直到天亮时分。
- 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王导和殷浩在讨论中互相辩论,其他人则没有参与进去。
- 既彼我相尽,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当两位学者的意见完全对立时,王导感叹他们的言辞虽精彩却缺乏逻辑基础。
- 明旦,桓宣武语人曰:“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顾看两王掾,辄翣如生母狗馨。”:第二天早晨,桓温对他的人说:“昨天晚上聆听殷浩和王濛的交谈非常美妙,谢安并不觉得孤单,我也会时常这样想,看着两位官员,就像看到活生生的母亲一样。”
注释
- 世说新语·文学第四: 这是指《世说新语》中的“文学第四”。
- 殷中军: 殷浩,东晋时期的名士、政治家。
- 庾公: 庾亮,东晋著名大臣,曾任大司马,对朝政有一定的影响力。
- 王丞相: 王导,东晋时期的名士、政治家。
- 桓公: 桓温,东晋后期的重要军事和政治人物。
- 王长史: 王濛,东晋时期的知名学者。
- 谢镇西: 谢安,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谢家的代表人物。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东晋时期文人雅集的风貌,通过对话展示了不同背景人士的思想交锋和相互影响。诗中通过王导和殷浩的对话,展现了他们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思考能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间的互动和学术争鸣的氛围。此外,诗中通过描述桓温等人的言论和行为,进一步丰富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际交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