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意在瓦官寺中,王苟子来,与共语,便使其唱理。意谓王曰:“圣人有情不?”王曰:“无。”重问曰:“圣人如柱邪?”王曰:“如筹算,虽无情,运之者有情。”僧意云:“谁运圣人邪?”苟子不得答而去。
司马太傅问谢车骑:“惠子其书五车,何以无一言入玄?”谢曰:“故当是其妙处不传。”
殷中军被废,徙东阳,大读佛经,皆精解。唯至“事数”处不解。遇见一道人,问所签,便释然。
殷仲堪精核玄论,人谓莫不研究。殷乃叹曰:“使我解四本,谈不翅尔。”
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远公笑而不答。
羊孚弟娶王永言女。及王家见婿,孚送弟俱往。时永言父东阳尚在,殷仲堪是东阳女婿,亦在坐。孚雅善理义,乃与仲堪道齐物。殷难之,羊云:“君四番后,当得见同。”殷笑曰:“乃可得尽,何必相同?”乃至四番后一通。殷咨嗟曰:“仆便无以相异。”叹为新拔者久之。
这首诗出自《世说新语·文学第四》,是关于魏晋时期几位学者的轶事和对话。以下是对诗句的逐句释义、译文,并对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最后附上赏析:
僧意在瓦官寺中,王苟子来,与共语,便使其唱理。 僧意在瓦官寺里,王苟子来访时,他跟王苟子交谈,便让王苟子来辩论。
僧意谓王曰:“圣人有情不?” 僧意问王苟子:“圣人有没有感情?”
王曰:“无。” 王苟子回答说:“没有。”
重问曰:“圣人如柱邪?”王曰:“如筹算,虽无情,运之者有情。” 僧意又问:“谁把圣人当成了一根柱子?”王苟子回答说:“就像筹码和算盘一样,虽然圣人没有情感,但是操纵这些筹码的人是有情感的。”
僧意云:“谁运圣人邪?” 僧意说:“谁在操作圣人呢?”
苟子不得答而去。 王苟子找不到答案,就告辞离开了。
司马太傅问谢车骑:“惠子其书五车,何以无一言入玄?” 司马太傅(即司马昱)问车骑将军谢鲲:“惠子的《五车书》那么多书,为什么一句都没有触及玄学?”
谢曰:“故当是其妙处不传。” 谢鲲回答说:“大概是他的玄学精髓无法传达。”
殷中军被废,徙东阳,大读佛经,皆精解。唯至“事数”处不解。遇见一道人,问所签,便释然。 殷仲堪被废黜后,迁到东阳,广泛阅读佛经,但到了“事数”这个部分却理解不了。偶然遇到一位道人,问他抽签的结果,他顿时豁然开朗。
殷仲堪精核玄论,人谓莫不研究。殷乃叹曰:“使我解四本,谈不翅尔。” 殷仲堪精通玄学的理论,人们都说他无所不研究。殷仲堪感叹地说道:“如果我能理解《四阿含经》、《成实论》、《十二门论》、《大品般若波罗蜜多经》这四个根本经典,谈论起来就不必再说什么了。”
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 殷仲堪曾向远法师询问《周易》的根本原理是什么。远法师回答说:“《周易》的根本原理是以感应为核心。”
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 殷仲堪问道:“那么铜山崩塌,灵山在东方相应,这就是《周易》吗?”
远公笑而不答。 远法师笑了笑,没有回答。
羊孚弟娶王永言女。及王家见婿,孚送弟俱往。 羊孚的弟弟娶了王氏的女儿。当他们来到王家见到女婿时,羊孚一同前往。
时永言父东阳尚在,殷仲堪是东阳的女婿,也在座。 当时王家的东阳太守还在位,殷仲堪是东阳的女婿,也在座。
孚雅善理义,乃与仲堪道齐物。 羊孚非常擅长讨论道理和义理,于是跟殷仲堪讨论同一事物的异同。
殷难之,羊云:“君四番后,当得见同。” 殷仲堪对此感到困惑,羊孚说:“您四次辩论之后,将会明白我们观点相同。”
殷笑曰:“乃可得尽,何必相同?” 殷仲堪笑着说:“那就可以完全明白了,为什么要相同呢?”
乃至四番后一通。 经过四次辩论之后,终于有一次意见相合。
殷咨嗟曰:“仆便无以相异。”叹为新拔者久之。 殷仲堪赞叹不已,感叹自己像是一个刚被提拔的新人才。
解析:
- 诗:《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笔记小说集,由南朝刘义庆编撰。这部作品以记叙士族阶层的生活、言行为主要内容,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世说新语》中收录了许多关于文人雅士的轶事、对话以及哲学思考,展现了魏晋时期独特的学术氛围和文化追求。
- 词义解析:
- “僧意”:一个和尚的名字。
- “王苟子”:指晋代名士王坦之。
- “四本”:《庄子》中的四个重要篇章,即《逍遥游》、《齐物论》、《天地》和《外篇》。
- 赏析:
- 这段文字通过描绘几位学者的对话和行为,展示了他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和探讨。
- 文中提到的“圣人”、“玄学”、“事数”等概念,体现了魏晋时期玄学盛行的背景。
- 通过对几位学者之间的对话和互动的描述,展现了他们在学术上的竞争和交流,以及他们对待知识的态度和方法。
- 这段文字也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独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