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仲堪云:“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闲强。”
提婆初至,为东亭第讲阿毗昙。始发讲,坐裁半,僧弥便云:“都已晓。”即于坐分数四有意道人更就余屋自讲。提婆讲竟,东亭问法冈道人曰:“弟子都未解,阿弥那得已解?所得云何?”曰:“大略全是,故当小未精核耳。”
桓南郡与殷荆州共谈,每相攻难。年余后,但一两番。桓自叹才思转退。殷云:“此乃是君转解。”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魏朝封晋文王为公,备礼九锡,文王固让不受。公卿将校当诣府敦喻。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籍时在袁孝尼家,宿醉扶起,书札为之,无所点定,乃写付使。时人以为神笔。
诗的原文:殷仲堪云:“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闲强。”
提婆初至,为东亭第讲阿毗昙。始发讲,坐裁半,僧弥便云:“都已晓。”即于坐分数四有意道人更就余屋自讲。提婆讲竟,东亭问法冈道人曰:“弟子都未解,阿弥那得已解?所得云何?”答曰:“大略全是,故当小未精核耳。”
桓南郡与殷荆州共谈,每相攻难。年余后,但一两番。桓自叹才思转退。殷云:“此乃是君转解。”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译文:
- 殷仲堪说:“如果三天不读《道德经》,我就会感觉舌头发紧。”
- 提婆刚来时,就在东亭讲解阿毗昙(印度佛教的一种哲学体系)。刚开始讲的时候,座位只占了一半,和尚弥就宣布:“我已经理解了。”然后他就到其他屋子自己继续讲。提婆讲完后,东亭问法冈道人:“我的弟子们都没有理解,而阿弥怎么就理解了呢?他得到了什么见解呢?”法冈回答:“大体上已经明白了,只是在细节上有些不够精确。”
- 桓温与殷浩一起谈论,每次都相互辩论。过了一年多,他们只是偶尔辩论一次或两次。桓温感叹自己的才智正在减退。殷浩说:“这正是你逐渐变得明智。”
- 文帝曾经命令东阿王在7步之内做一首诗,如果不能完成,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东阿王立即写了一首诗。这首诗是这样的:“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文帝听后非常惭愧。
赏析:
这首诗通过几个故事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才华和特点以及他们对待学问的态度。首先,殷仲堪和提婆的故事展现了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可以使人进步。接着,桓温与殷浩的争论反映了才思的较量和智慧的对决。最后,东阿王的诗歌则展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这些故事都强调了知识和文化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在追求学问的过程中需要耐心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