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文帝兄弟每造其门,皆独拜床下,其见礼如此。
魏文帝受禅,陈群有戚容。帝问曰:“朕应天受命,卿何以不乐?”群曰:“臣与华歆,服膺先朝,今虽欣圣化,犹义形于色。”
郭淮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使者徵摄甚急,淮使戒装,克日当发。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至期,遣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既至,淮与宣帝书曰:“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则无五子。五子若殒,亦复无淮。”宣帝乃表,特原淮妻。
”`
译文
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出发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就离开了;朋友离去后陈太丘方才到达。陈元方当时只有七岁,在门外玩耍。有客人问道:“您父亲在吗?”陈元方回答说:“等了您很久您还没来,我已经回家了。”朋友便发怒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陈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定在正午出发。如果到了正午您还没来到,那就是不讲信用;当着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陈元方的手。但陈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注释
- 尺寸之间起波澜,与下文问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呼应。*
- 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 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 刘义庆 * 即陈寔(shí)(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人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赏析
这首诗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陈太丘和朋友约定出行,朋友未按时到达,陈太丘先行离去的故事。通过这个小故事,展现了陈太丘的诚信和礼节,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这些品质的重视。
诗中,陈太丘和朋友的约定时间是正午,然而朋友迟到未至,陈太丘选择先行离去。当被朋友质问为何先行离去时,陈元方以“等待对方的时间过长,对方失约”为由进行回应,并进一步指出对方在孩子面前辱骂父亲的行为是不礼貌的。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陈元方对礼仪的尊重和对父亲的维护。
诗中的描写简洁生动,如“门外戏”、“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已去”、“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等句子,都形象地勾勒出了当时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冲突。同时,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问答形式,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世说新语》中的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人物性格,还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值得深入探讨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