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夏侯玄既被桎梏,时钟毓为廷尉,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玄曰:“虽复刑余之人,未敢闻命!”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夏侯泰初与广陵陈本善。本与玄在本母前宴饮,本弟骞行还,径入,至堂户。泰初因起曰:“可得同,不可得而杂。”
高贵乡公薨,内外喧哗。司马文王问侍中陈泰曰:“何以静之?”泰云:“唯杀贾充,以谢天下。”文王曰:“可复下此不?”对曰:“但见其上,未见其下。”
和峤为武帝所亲重,语峤曰:“东宫顷似更成进,卿试往看。”还问“何如?”答云:“皇太子圣质如初。”
【诗句】:
世说新语 · 方正第五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夏侯玄既被桎梏,时钟毓为廷尉,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玄曰:“虽复刑余之人,未敢闻命!”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夏侯泰初与广陵陈本善。本与玄在本母前宴饮,本弟骞行还,径入,至堂户。泰初因起曰:“可得同,不可得而杂。”
高贵乡公薨,内外喧哗。司马文王问侍中陈泰曰:“何以静之?”泰云:“唯杀贾充,以谢天下。”文王曰:“可复下此不?”对曰:“但见其上,未见其下。”
和峤为武帝所亲重,语峤曰:“东宫顷似更成进,卿试往看。”还问“何如?”答云:“皇太子圣质如初。”
【译文】:
世说新语 · 方正第五
魏国的将领诸葛亮驻军在渭水边上时,整个关中地区为之震惊。魏国的明帝非常害怕司马懿会发动攻击,于是派辛毗作为军中的参谋。司马懿面对诸葛亮在河岸边摆开阵势后,故意使用各种手段进行试探引诱。司马懿果然非常生气,打算用重兵反击。诸葛亮派人侦察得知这一情况,回来后报告说:“有一个老将军,他手持皇帝授予他的黄钺,正站在军营门口,军队无法出动。”诸葛亮说:“这个人一定是辛佐治吧!”
夏侯玄已经被戴上了镣铐,但是钟毓身为廷尉却与他并不熟悉,于是趁此机会与他接近并玩弄他。夏侯玄说:“即使我已经是刑余之人,也不敢接受您的命令!”钟毓开始拷打他,但他始终没有说一句求情的话,直到被带到刑场斩首时,面色依旧不变。
夏侯泰初和广陵陈本交好。陈本和夏侯玄在一起的时候,夏侯玄的母亲在座上饮酒,夏侯玄的弟弟夏侯骞回来,直接走到堂屋门口就进去了。夏侯泰初站起来说道:“我们能够成为朋友,却不能成为敌人。”
高贵乡公去世,朝内外都感到震惊。司马昭问侍中陈泰:“用什么办法才能使局面平息下来?”陈泰回答说:“只有杀掉贾充,才能向天下表示歉意。”司马昭又问:“这还能算得上是办法吗?”陈泰回答道:“只能看到上面的情况,看不到下面的情况。”
和峤被武帝亲近器重,武帝对他说:“东宫近来似乎更加进步,你去看看他怎么样?”和峤回到武帝面前问道:“怎么样?”和峤回答武帝说:“皇太子的素质仍然像原来一样。”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以及人物之间的交往。诗中通过诸葛亮、司马懿、夏侯玄、钟毓、夏侯泰初、陈本等人物的行为和言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复杂性。其中,诸葛亮的智谋、司马懿的狡诈、夏侯玄的坚韧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以及人们在权力斗争面前的不同态度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