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靓后入晋,除大司马,召不起。以与晋室有讎,常背洛水而坐。与武帝有旧,帝欲见之而无由,乃请诸葛妃呼靓。既来,帝就太妃间相见。礼毕,酒酣,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靓曰:“臣不能吞炭漆身,今日复睹圣颜。”因涕泗百行。帝于是惭悔而出。
武帝语和峤曰:“我欲先痛骂王武子,然后爵之。”峤曰:“武子俊爽,恐不可屈。”帝遂召武子,苦责之,因曰:“知愧不?”武子曰:“‘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它人能令疏亲,臣不能使亲疏,以此愧陛下。”
杜预之荆州,顿七里桥,朝士悉祖。预少贱,好豪侠,不为物所许。杨济既名氏,雄俊不堪,不坐而去。须臾,和长舆来,问:“杨右卫何在?”客曰:“向来,不坐而去。”长舆曰:“必大夏门下盘马。”往大夏门,果大阅骑。长舆抱内车,共载归,坐如初。
诸葛靓后入晋,字仲思,是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诸葛诞的少子。在东吴和晋朝期间,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政治变迁。
人物背景
诸葛靓出身于显赫的家族,他的父亲诸葛诞曾是曹魏司空。然而,在三国时期的动荡中,诸葛家遭受了不幸。诸葛诞发动叛乱被镇压后,诸葛靓被迫流亡至东吴。在东吴,他担任大司马等职务,但最终因为政治原因选择投降晋国。
历史评价
诸葛靓在东吴时,因其刚直的性格而被人们所熟知,但最终未能改变命运,成为晋朝的一个臣子,这一转变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关键事件
在晋灭吴之战中,诸葛靓参与了渡江作战,但因战略失误而未达预期效果,这也反映出其军事才能受到局限。
个人经历
诸葛靓曾与丁奉共同攻伐合肥但遭遇失败,这显示了他在当时的军事策略上有不足之处。而在晋初,诸葛靓也表现出了忠诚的一面,尽管一生未能再有机会实现更高的官职。
综合分析
诸葛靓的一生充满了起伏和挫折。从吴国到东吴再到晋朝,他的经历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化变迁。尽管他最终选择了归顺新朝,但他的故事仍为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的一个视角。他的生平不仅展现了个人的命运如何受制于时代变迁,还体现了一个家族在乱世中的挣扎与坚持。
通过对诸葛靓及其相关事件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人物性格与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