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籍。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顾孟著尝以酒劝周伯仁,伯仁不受。顾因移劝柱,而语柱曰:“讵可便作栋梁自遇。”周得之欣然,遂为衿契。

明帝在西堂,会诸公饮酒,未大醉,帝问:“今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周伯仁为仆射,因厉声曰:“今虽同人主,复那得等于圣治!”帝大怒,还内,作手诏满一黄纸,遂付廷尉令收,因欲杀之。后数日,诏出周,群臣往省之。周曰:“近知当不死,罪不足至此。”

王大将军当下,时咸谓无缘尔。伯仁曰:“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且人臣安得称兵以向朝廷?处仲狼抗刚愎,王平子何在?”

诗句

  1. 世说新语 · 方正第五 - 这是引用《世说新语》中的一个故事,其中涉及到“正直”和“廉洁”的官员形象。
  2. 王含作庐江郡 - “王含”是指历史上的一个人物,而“庐江郡”是中国古时的一个地名。这里的“作庐江郡”指的是他担任庐江郡的长官。
  3. 贪浊狼籍 - “贪浊”指贪污腐败,“狼籍”表示混乱无序。整句描述了王含在担任庐江郡长官期间的行为,他非常贪婪且行为杂乱无章。
  4. 王敦护其兄 - “王敦”是历史人物,他的兄弟是他的支持者或保护者。这里提到的“护其兄”意味着王敦为了支持他哥哥,在众人面前称赞王含。
  5. 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此 - “充”是何充的字,他来自庐江地区,对那里的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见解。这句表明何充对王含的评价与其他人不同。
  6. 顾孟著尝以酒劝周伯仁,伯仁不受 - 顾孟著是一个人物的名字(可能是虚构的),他曾经尝试用酒劝酒给周伯仁(另一个人物的名字,可能也是虚构的),但周伯仁没有接受。
  7. 柱曰:“讵可便作栋梁自遇” - “柱”在这里可能是指何充,他用言语鼓励周伯仁,认为周伯仁不应该仅仅因为自己是庐江人的亲戚就自视甚高。
  8. 明帝在西堂,会诸公饮酒,未大醉 - 这是《世说新语》中关于晋明帝司马绍的故事,他在西堂召集群臣饮酒聚会。
  9. 帝问:“今名臣共集,何如尧、舜?” - 明帝询问在座的大臣,现在的名臣们聚在一起是否比古代的尧、舜还要优秀。
  10. 周伯仁曰:“今虽同人主,复那得等于圣治!” - 周伯仁回应说,虽然他现在和皇帝一样都是君主,但他认为自己不能比得上尧、舜那样的圣治。
  11. 帝大怒,还内,作手诏满一黄纸,遂付廷尉令收 - 明帝非常生气,写下了手诏并让黄纸充满,然后交给了执法官,准备逮捕周伯仁。
  12. 后数日,诏出周,群臣往省之 - 几天后,皇帝下令释放了周伯仁。
  13. 伯仁曰:“近知当不死,罪不足至此。” - 周伯仁解释说,他知道自己不会被杀死,所以罪行不至于这么严重。

译文

  • 王含作为庐江郡的长官,因贪婪和混乱被指责。
  • 王敦支持他的弟弟,在宴会上称赞王含是个好官。
  • 何充指出,尽管自己来自庐江,但他的看法与众不同。
  • 顾孟著试图劝酒给周伯仁,后者拒绝了。
  • 何充建议周伯仁不要只因为来自庐江就自视过高。
  • 明帝在西堂召集大臣饮酒,询问谁是最佳领导者。
  • 周伯仁认为即使是君主也无法比得上尧、舜时期的治理。
  • 皇帝非常愤怒,写下诏书并交给了执法官。
  • 几天后,皇帝解除了对周伯仁的处罚。
  • 周伯仁解释说自己不会因此被杀,因为他的罪行不够严重。

注释

  •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魏晋南北朝时期言论轶事的笔记小说。该书由南朝刘义庆编撰,主要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初年人物言行。
  • 王含:历史上的人物,曾任庐江郡长官,因其贪浊和行为不端被后人诟病。
  • 王敦:历史上的人物,曾为晋朝宗室成员,因拥戴晋成帝司马衍登基有功而受信任。
  • 充:何充的字,历史上的人物,曾任何充主簿(秘书郎)。
  • 周伯仁:历史上的人物,曾任尚书左仆射等职务,为人正直,但有时过于刚直。
  • 尧、舜: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理想君王,代表至高无上的治理水平。
  • 处仲:何充的别称,此处可能用于自嘲或者强调自身与何充之间的亲昵关系。
  • 伯仁:周伯仁的字,此处用作对周伯仁的尊称。

赏析

这个短篇通过生动的对话和事件展示了人物之间的互动以及对权力和道德的不同理解和态度。王含的形象描绘了他作为一个地方长官的贪婪和混乱,而何充则以自己的智慧和正直来反驳这种负面评价,展现了他的忠诚和原则。整个故事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政治领导人的期望和批评标准,以及个人在面对权势时的态度和选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