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史云:“江思悛思怀所通,不翅儒域。”
许玄度送母,始出都,人问刘尹:“玄度定称所闻不?”刘曰:“才情过于所闻。”
阮光禄云:“王家有三年少:右军、安期、长豫。”
谢公道豫章:“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
王长史叹林公:“寻微之功,不减辅嗣。”
殷渊源在墓所几十年。于时朝野以拟管、葛,起不起,以卜江左兴亡。
殷中军道右军:“清鉴贵要。”
谢太傅为桓公司马,桓诣谢,值谢梳头,遽取衣帻,桓公云:“何烦此。”因下共语至暝。既去,谓左右曰:“颇曾见如此人不?”
谢公作宣武司马,属门生数十人于田曹中郎赵悦子。悦子以告宣武,宣武云:“且为用半。”赵俄而悉用之,曰:“昔安石在东山,缙绅敦逼,恐不豫人事;况今自乡选,反违之邪?”
下面是对《世说新语·赏誉第八》的逐句释义:
- 诗句:王长史云:“江思悛思怀所通,不翅儒域。”
- 译文:王长史评价江思悛的才智与学识远超他的领域。
- 注释:江思悛,指的是江虨。王长史,即王濛,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人。《世说新语·赏誉第八》中,王濛称赞江虨的思想境界超过了其所在的儒门范畴。
- 诗句:许玄度送母,始出都,人问刘尹:“玄度定称所闻不?”
- 译文:许玄度刚刚离开家乡去京城,人们问他刘惔是否了解他的情况。
- 注释:许玄度,指许询,字玄度。刘尹,即刘惔,东晋名士。许询的母亲去世时,刘惔为他作诗悼念。
- 诗句:阮光禄云:“王家有三年少:右军、安期、长豫。”
- 译文:阮孚认为王家有三个年轻人非常出色: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谢安侄子谢朗以及谢道韫的儿子谢玄。
- 注释:阮光禄,指阮裕,字德如。“王家”指的是当时的士族家族,而“三年少”则是指当时有名的三个年轻人。
- 诗句:谢公道豫章:“若遇七贤,必自把臂入林。”
- 译文:谢安对豫章郡公范阳的侄子范述说过,如果遇到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和阮咸这七个贤人中的任何一位,他一定会主动投靠。
- 注释:豫章郡公范阳的侄子范述,指的是范汪。谢安是东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学者,他在这里表达了对七贤的敬仰之情,希望结交这些杰出人士。
- 诗句:王长史叹林公:“寻微之功,不减辅嗣。”
- 译文:王濛感叹何劭的才华和功绩,不亚于司马弼(字仲达,即司马辅)。
- 注释:何劭,字季重,东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官员。司马弼,即司马仲达,是西晋时期的著名学者和政治家。
- 诗句:殷渊源在墓所几十年。于时朝野以拟管、葛,起不起,以卜江左兴亡。
- 译文:殷浩在墓地待了几十年时间。那时朝廷内外都在用管宁和诸葛诞的例子来预测江左地区的兴衰。
- 注释:殷渊源,名潜,字渊源。他在东晋时期是著名的清谈家和政治家。管宁、诸葛诞分别是东汉末年的隐士和魏晋时期的名臣,被后人用以象征高洁和忠诚。
- 诗句:殷中军道右军:“清鉴贵要。”
- 译文:殷浩赞扬王羲之的人品和才能,称他是“清鉴贵要”。
- 注释:殷中军,即殷浩。右军,指王羲之的字号右军将军。清鉴贵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清廉正直,二是具有高尚的品性,三是在社会上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 诗句:谢太傅为桓公司马,桓诣谢,值谢梳头,遽取衣帻,桓公云:“何烦此。”因下共语至暝。既去,谓左右曰:“颇曾见如此人不?”
- 译文:谢安担任桓温的司马(相当于东晋时期的太尉),桓温拜访谢安时,谢安正在梳头,桓温立刻取下自己的官服,并一同交谈到天黑。桓温离开后,他对身边的人说:“我见过这样的人吗?”
- 注释:桓温,即桓温,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后来成为东晋的重要政治人物。谢安,即谢万,东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两人的关系较为复杂,但本文主要描绘了他们之间的友好交往。
- 诗句:谢公作宣武司马,属门生数十人于田曹中郎赵悦子。悦子以告宣武,宣武云:“且为用半。”赵俄而悉用之,曰:“昔安石在东山,缙绅敦逼,恐不豫人事;况今自乡选,反违之邪?”
- 译文:谢安被任命为晋宣帝司马懿的司马,他门下有许多学生。这些人被分配到了赵悦子的田地里工作。当赵悦子将此事报告给晋宣帝时,晋宣帝说道:“暂且让他们工作一半。”不久之后,这些人全部被安排工作了,并且说:“过去羊祜在东山隐居时,受到许多缙绅和官员的推崇和逼迫,担心会干预朝政。现在既然是从地方选拔出来的人才,反而违背了这一原则吗?”
- 注释:宣武,即晋宣帝司马懿。赵悦子可能是赵悦的儿子,负责管理田地的人员。羊祜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这里引用羊祜的经历作为比喻,说明晋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与古代不同。
这段文字摘自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记录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及其选拔方式。通过对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人物事迹的叙述,展现了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