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隐兄弟,少有学义,总角诣谢奉。奉与语,大说之,曰:“大宗虽衰,魏氏已复有人。”
简文云:“渊源语不超诣简至;然经纶思寻处,故有局陈。”
初,法汰北来未知名,王领军供养之。每与周旋,行来往名胜许,辄与俱。不得汰,便停车不行。因此名遂重。
王长史与大司马书,道渊源“识致安处,足副时谈。”
谢公云:“刘尹语审细。”
桓公语嘉宾:“阿源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仪刑百揆。朝廷用违其才耳。”
简文语嘉宾:“刘尹语末后亦小异,回复其言,亦乃无过。”
孙兴公、许玄度共在白楼亭,共商略先往名达。林公既非所关,听讫云:“二贤故自有才情。”
王右军道东阳“我家阿林,章清太出”。
王长史与刘尹书,道渊源“触事长易”。
【原诗】
魏隐兄弟,少有学义,总角诣谢奉。
简文云:“渊源语不超诣简至;然经纶思寻处,故有局陈。”
初,法汰北来未知名,王领军供养之。每与周旋,行来往名胜许,辄与俱。不得汰,便停车不行。因此名遂重。
王长史与大司马书,道渊源“识致安处,足副时谈。”
谢公云:“刘尹语审细。”
桓公语嘉宾:“阿源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仪刑百揆。朝廷用违其才耳。”
简文语嘉宾:“刘尹语末后亦小异,回复其言,亦乃无过。”
孙兴公、许玄度共在白楼亭,共商略先往名达。林公既非所关,听讫云:“二贤故自有才情。”
王右军道东阳“我家阿林,章清太出”。
王长史与刘尹书,道渊源“触事长易”。
【注释】
- 魏隐:指魏晋时期人物魏隐,字不详,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诗人。
- 总角:童年时期,泛指儿童时代。
- 谢奉: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官员,与谢安并称“二谢”,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望。
- 大宗:指魏晋时期的家族,魏晋时期是三国之后的第一个朝代,因此有时被用来泛指那个时代。
- 简文:即晋武帝司马炎,他的儿子司马攸(字泰始)在世时,司马攸对魏隐评价极高。司马攸去世后,简文帝即位,对魏隐的赞赏也持续不断。
6.渊源:魏隐的别号。
- 谢公:指谢安,东晋政治家、军事家,以清高著称。
- 刘尹:指刘惔,东晋政治家、文学家,曾任尚书令等职,与谢安齐名。
- 王领军:指王坦之,东晋大臣,曾任领军将军,是当时的名士。
- 大司马:指晋元帝司马睿,东晋开国之君。
- 孙兴公:指孙统,东晋大臣,与谢安、桓温等人齐名。
- 许玄度:指许询,东晋书法家、诗人,与谢灵运齐名。
- 白楼亭:位于洛阳,是一座著名的古代建筑,常用于文人雅集。
- 林公:指王献之(字子敬),东晋书法家、文学家,与王羲之并称“二王”。
- 王长史:指王濛,东晋大臣、文学家,官至中书令。
- 大司马:指晋孝武帝司马曜,东晋皇帝。
- 刘尹:指刘惔,东晋大臣、文学家。
- 谢公:指谢安。
- 刘尹语审细:指的是刘惔对人的评价非常细致周到。
- 朝廷:这里特指朝廷中的官员,包括皇帝和大臣们。
- 阿源:指王献之,字子猷。
- 简文语:简文帝的话。
- 阿林:指王献之。
- 简文语末后亦小异:简文帝对王献之的评价虽然与别人不同,但大体上没有大的偏差。
- 二贤:指王献之和谢安两位名士。
- 谢公语审细:指的是谢安的评价非常细致周到。
- 桓公:指桓温,东晋著名将领和政治家。
- 阿源有德有言:王献之既有品德又有才华。
- 朝用违其才:朝廷使用他的时候违背了他的才能。
- 谢公:谢安。
- 刘尹语末后亦小异:刘惔对王献之的评价虽然与别人不同,但大体上没有大的偏差。
- 王长史:《世说新语》中提到的是王濛而非王献之。此处可能因上下文或其他原因而误。王濛(约308年—403年),字长康,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朝宋大臣、文学家。
- 林公:王献之。
- 王长史与刘尹书:这里的王长史应指王濛。
- 王右军:王羲之的字。
- 东阳:东晋大臣王羲之的籍贯。
- 谢公语审细:这里是谢安的评价细致周到。
- 桓公语阿源:桓温对王献之的评论。
- 谢公:谢安。
- 刘尹语审细:刘惔的评价细致周到。
- 桓公语阿源:桓温对王献之的评价。
- 简文语复反:简文帝的评价又有所不同。
- 孙兴公、许玄度共在白楼亭:指的是孙绰和许询一起在洛阳的白楼亭进行诗文交流。
- 林公既非所关:王献之并非此次讨论的中心话题。
- 听讫云:“二贤故自有才情”:听完他们的谈话后,王献之说:“两位贤者自有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