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司空家有伧奴,知及文章,事事有意。王右军向刘尹称之。刘问“何如方回?”王曰:“此正小人有意向耳!何得便比方回?”刘曰:“若不如方回,故是常奴耳!”
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真长,韶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渊源,而兼有诸人之美。”
简文云:“何平叔巧累于理,稽叔夜俊伤其道。”
时人共论晋武帝出齐王之与立惠帝,其失孰多?多谓立惠帝为重。桓温曰:“不然,使子继父业,弟承家祀,有何不可?”
人问殷渊源:“当世王公以卿比裴叔道,云何?”殷曰:“故当以识通暗处。”
抚军问殷浩:“卿定何如裴逸民?”良久答曰:“故当胜耳。”
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诗句翻译:
郗司空家有一个伧奴,知道及文章,事事有意。王右军向刘尹称之。刘问“何如方回?”王曰:“此正小人有意向耳!何得便比方回?”刘曰:“若不如方回,故是常奴耳!”
注释:
- 世说新语:古代的一部笔记体小说集。
- 郗司空家:指郗超家族。
- 伧奴:古时对南方人的称呼。
- 知及文章:懂得文学艺术。
- 事事有意:每件事都用心去做。
- 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字号。
- 刘尹:刘惔,东晋时期的名士。
- 方回:即谢安,东晋时期著名的宰相。
- 简秀不如真长:简秀,是指简文帝司马昱;真长,指的是陆机,陆机与兄长陆云并称为“二陆”,在当时的文学界非常有影响力。
- 韶润不如仲祖:韶润,指的是庾亮;仲祖,指的是庾翼。
- 思致不如渊源:思致,指的是王献之;渊源,指的是王羲之。
- 兼有诸人之美:指的是王羲之在书法和绘画方面的才华。
译文:
郗超家中有一位名叫伧奴的人,他懂得并擅长文学艺术。当时王羲之向刘惔推荐了这个人。刘惔问道:“他怎么样?”王羲之回答说:“这正像是小人有意去模仿别人罢了!怎能说他比方回还要好?”刘惔接着问道:“如果他不如方回,那他就是普通的奴仆啊!”
当时人们评论阮籍的骨气不如王羲之的文采,简淡不如王献之的俊逸,温润不及庾亮的风采,而思考的深度又不如王羲之,但同时拥有其他人的优点。
简文帝曾说过:“何平叔(何晏)因为过于在意理论而显得笨拙,嵇叔夜(嵇康)因为过于注重道理而伤害了自己的本性。”
当时人们一起讨论晋武帝废太子立惠帝的问题,大家认为哪个决定更加糟糕?大多数人认为立惠帝更为严重。桓温说:“并非如此,如果让子继父业,弟承家祀,有何不可?”
有人问殷渊源:“当代的王公们把您与裴叔道相比,您认为自己如何呢?”殷渊源回答说:“我应当用学识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抚军将军询问殷浩:“您怎么评价自己与裴逸民(裴楷)相比?”殷浩回答了很久后才说:“当然是要超过他的。”
桓温年轻时和殷浩齐名,两人常有竞争之心。桓温问殷浩:“你怎样看待我?”殷浩说:“我与他交往已久,宁愿被他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