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万年及弟少孤,居武昌阳新县。万年游宦,有盛名当世,少孤未尝出,京邑人士思欲见之,乃遣信报少孤,云“兄病笃”。狼狈至都。时贤见之者,莫不嗟重,因相谓曰:“少孤如此,万年可死。”
康僧渊在豫章,去郭数十里,立精舍。旁连岭,带长川,芳林列于轩庭,清流激于堂宇。乃闲居研讲,希心理味,庾公诸人多往看之。观其运用吐纳,风流转佳。加已处之怡然,亦有以自得,声名乃兴。后不堪,遂出。
戴安道既厉操东山,而其兄欲建式遏之功。谢太傅曰:“卿兄弟志业,何其太殊?”戴曰:“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
许玄度隐在永兴南幽穴中,每致四方诸侯之遗。或谓许曰:“尝闻箕山人,似不尔耳!”许曰:“筐篚苞苴,故当轻于天下之宝耳!”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然后是对应的译文,最后对诗句和译文分别进行注释和赏析。下面是逐句释义:
世说新语 · 栖逸第十八
孟万年及弟少孤,居武昌阳新县。万年游宦,有盛名当世,少孤未尝出,京邑人士思欲见之,乃遣信报少孤,云“兄病笃”。狼狈至都。时贤见之者,莫不嗟重,因相谓曰:“少孤如此,万年可死。”
康僧渊在豫章,去郭数十里,立精舍。旁连岭,带长川,芳林列于轩庭,清流激于堂宇。乃闲居研讲,希心理味,庾公诸人多往看之。观其运用吐纳,风流转佳。加已处之怡然,亦有以自得,声名乃兴。后不堪,遂出。
戴安道既厉操东山,而其兄欲建式遏之功。谢太傅曰:“卿兄弟志业,何其太殊?”戴曰:“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
许玄度隐在永兴南幽穴中,每致四方诸侯之遗。或谓许曰:“尝闻箕山人,似不尔耳!”许曰:“筐篚苞苴,故当轻于天下之宝耳!”
注释与赏析:
1. 孟万年及其弟弟少孤居武昌阳新县
注释: 孟万年及其年幼的弟弟居住在武昌的阳新县。
赏析: 这里描述了孟万年及其年幼的弟弟居住的地点及生活环境。阳新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这里的自然环境优美,为孟万年及其弟弟提供了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空间。
2. 孟万年游宦有盛名当世
注释: 孟万年在官场上享有盛名,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
赏析: 孟万年之所以能在官场上享有盛名,是因为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他的游宦生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人们对才华的认可。
3. 京城人士欲见孟万年
注释: 京城的人们都想见到孟万年,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
赏析: 孟万年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很高,人们渴望看到他并从他那里获得智慧或启示。这种社会现象也反映了孟万年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4. 戴安道隐居东山
注释: 戴安道隐居于东山。
赏析: 戴安道选择在东山隐居,可能是因为东山风景秀丽、空气清新,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纷扰。这样的环境有利于他的修身养性,也是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5. 戴安道哥哥想建功立业
注释: 戴安道的哥哥想要建立一番功业。
赏析: 戴安道的哥哥想要建功立业,这反映了古代士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个人的价值和意义。
6. 谢太傅评价孟万年和戴安道的行为
注释: 谢太傅评价孟万年和戴安道的行为。
赏析: 谢太傅对孟万年和戴安道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的行为值得称赞。这不仅是对两人个人的肯定,也是对他们行为的褒扬。
7. 许玄度隐居永兴南幽穴中
注释: 许玄度隐居在永兴南幽穴中。
赏析: 许玄度选择在偏僻的地方隐居,可能是因为他厌倦了世俗的生活和名利的追逐。这样的隐居生活使他能更好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8. 许玄度收到四方诸侯的馈赠
注释: 许玄度收到了四方诸侯的馈赠。
赏析: 许玄度的隐居生活吸引了四方诸侯的注意,他们纷纷赠送财物以示敬意。这些馈赠不仅体现了诸侯对许玄度的重视,也反映了许玄度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9. 有人质疑箕山人(指隐士)
注释: 有人质疑箕山人的生活方式。
赏析: 箕山人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隐士,被后人视为高洁之士的代表。然而,也有人质疑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否真的如传说中那样超脱世俗。这种质疑反映了人们对隐士生活方式的不同理解和看法。
10. 许玄度回答质疑
注释: 许玄度回答了质疑。
赏析: 许玄度以其独特的见解回应了质疑,表明了自己对隐士生活方式的看法。他认为虽然隐士们的生活看似简单,但实际上他们也有自己的追求和目标。这种回答展现了许玄度的谦逊和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