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瑾为豫州,遣别驾到台,语云:“小儿知谈,卿可与语。”连往诣恪,恪不与相见。后于张辅吴坐中相遇,别驾唤恪:“咄咄郎君。”恪因嘲之曰:“豫州乱矣,何咄咄之有?”答曰:“君明臣贤,未闻其乱。”恪曰:“昔唐尧在上,四凶在下。”答曰:“非唯四凶,亦有丹朱。”于是一坐大笑。

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同载,即驶车委去。比出,已远。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会答曰:“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帝复问会:“皋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

钟毓为黄门郎,有机警,在景王坐燕饮。时陈群子玄伯、武周子元夏同在坐,共嘲毓。景王曰:“皋繇何如人?”对曰:“古之懿士。”顾谓玄伯、元夏曰:“君子周而不比,群而不党。”

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诸葛瑾、晋文帝与陈群、钟会的交往故事

诗句解读与译文对照

  1. “诸葛瑾为豫州,遣别驾到台,语云:‘小儿知谈,卿可与语。’连往诣恪,恪不与相见。”
  • 原文:“诸葛瑾为豫州,遣别驾到台,语云:‘小儿知谈,卿可与语。’连往诣恪,恪不与相见。”
  • 解析:这句诗通过“别驾”和“恪”两个人物展示了诸葛瑾的主动和晋文帝的被动。
  1. “后于张辅吴坐中相遇,别驾唤恪:‘咄咄郎君。’恪因嘲之曰:‘豫州乱矣,何咄咄之有?’答曰:‘君明臣贤,未闻其乱。’恪曰:‘昔唐尧在上,四凶在下。’答曰:‘非唯四凶,亦有丹朱。’于是一坐大笑。”
  • 原文:“后于张辅吴坐中相遇,别驾唤恪:‘咄咄郎君。’恪因嘲之曰:‘豫州乱矣,何咄咄之有?’答曰:‘君明臣贤,未闻其乱。’恪曰:‘昔唐尧在上,四凶在下。’答曰:‘非唯四凶,亦有丹朱。’于是一坐大笑。”
  • 解析:这句话展现了诸葛瑾的机智和对晋文帝的调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
  1. “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同载,即驶车委去。比出,已远。”
  • 原文:“晋文帝与二陈共车,过唤钟会同载,即驶车委去。比出,已远。”
  • 解析:这里描述了晋文帝和陈群、陈泰一起乘车的场景,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
  1. “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会答曰:‘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帝复问会:‘皋繇何如人?’”
  • 原文:“既至,因嘲之曰:‘与人期行,何以迟迟?望卿遥遥不至。’会答曰:‘矫然懿实,何必同群!’帝复问会:‘皋繇何如人?’”
  • 解析:这段描述显示了晋文帝在与钟会的对话中显示出了他的机智和幽默感。
  1. “钟毓为黄门郎,有机警,在景王坐燕饮。”
  • 原文:“钟毓为黄门郎,有机警,在景王坐燕饮。”
  • 解析:这句话描述了钟毓作为一个黄门郎的机警和聪明才智。
  1. “时陈群子玄伯、武周子元夏同在坐,共嘲毓。”
  • 原文:“时陈群子玄伯、武周子元夏同在坐,共嘲毓。”
  • 解析:这句话描绘了陈群的儿子们嘲笑钟毓的场景。
  1. “景王曰:‘皋繇何如人?’对曰:“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
  • 原文:“景王曰:‘皋繇何如人?’对曰:‘上不及尧、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时之懿士。’”
  • 解析:这句话展示了钟毓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以及对古代圣贤的尊敬。
  1. “钟毓为黄门郎,有机警,在景王坐燕饮。时陈群子玄伯、武周子元夏同在坐,共嘲毓。”
  • 原文:钟毓为黄门郎,有机警,在景王坐燕饮。时陈群子玄伯、武周子元夏同在坐,共嘲毓。
  • 解析:这句话再次强调了钟毓的智慧和才华。

赏析

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当时社会政治的氛围,还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才华。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政治风貌。同时,也可以看到各个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他们之间的互动。

结语

通过对这些诗句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说新语》中所描绘的历史和文化场景。这些诗句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视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