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右军在南,丞相与书,每叹子侄不令。云:“虎(犬屯)、虎犊,还其所如。”

褚太傅南下,孙长乐于船中视之。言次,及刘真长死,孙流涕,因讽咏曰:“人之云亡,邦国殄瘁。”褚大怒曰:“真长平生,何尝相比数,而卿今日作此面向人!”孙回泣向褚曰:“卿当念我!”时咸笑其才而性鄙。

谢镇西书与殷扬州,为真长求会稽。殷答曰:“真长标同伐异,侠之大者。常谓使君降阶为甚,乃复为之驱驰邪?”

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袁虎率而对曰:“运自有废兴,岂必诸人之过?”桓公懔然作色,顾谓四坐曰:“诸君颇闻刘景升不?有大牛重千斤,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魏武入荆州,烹以飨士卒,于时莫不称快。”意以况袁。四坐既骇,袁亦失色。

世说新语·轻诋第二十六
王右军在南方,丞相写信给他,每次感叹自己的子侄不怎么样。信中写到:“虎(犬屯)、虎犊,还其所如。”
褚太傅南下,孙长乐于船上看见他。聊天时,说到刘真长死了,孙流涕,并感慨地咏诵:“人之云亡,邦国殄瘁。”褚大怒说:“真长平生,何尝相比数,而卿今日作此面向人!”孙回泣向褚说:“你当念我。”当时人都笑话他的才华和性格粗鄙。
谢镇西给殷扬州写信,为真长求会稽。殷回答说:“真长标同伐异,侠之大者。常谓使君降阶为甚,乃复为之驱驰邪?”
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袁虎率而对曰:“运自有废兴,岂必诸人之过?”桓公懔然作色,顾谓四坐曰:“诸君颇闻刘景升不?有大牛重千斤,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魏武入荆州,烹以飨士卒,于时莫不称快。”意以况袁。四坐既骇,袁亦失色。
诗句释义:

  1. 王右军:王羲之的字是右军,这里用他做代称。南:南方。丞相:指晋简文帝司马昱。书信:信函。叹子侄:感叹自己的儿子侄辈不好。虎(犬屯)、虎犊:比喻勇猛的儿子侄辈。还其所如:回到他们应该达到的位置。
  2. 褚太傅:褚裒。南下:从北方返回南方。孙长乐:孙子。船中:在船上。视之:看望他。言次:交谈之间。刘真长:刘惔,字真长。死:去世。流涕:哭泣。讽咏:朗诵。人之云亡:人家都死了。邦国殄瘁:国家灭亡。
  3. 谢镇西:谢安的字是安。书:书信。殷扬州:殷浩的字是浩。会稽:郡名,今属浙江绍兴一带。求:请求。降阶:下台阶,谦恭地对待别人。驱驰:奔走服务。
  4. 桓公:晋桓温。入洛:进入洛阳。过淮、泗:经过淮河和泗水。践北境:踏遍北部边境地区。登平乘楼:登上高楼眺望。眺瞩中原:遥望中原大地。慨然:慷慨激昂的样子。遂使:于是让。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陆沈:陆地沉没。百年丘墟:百年化为废墟。王夷甫:王衍。诸君:在座的各位。大牛:一头大牛。啖刍豆:吃草料。十倍于常牛:比普通牛多一倍。负:背负。重:沉重。致远:到达远方。曾:竟然。羸牸(léi zǐ):瘦弱的母牛。魏武:曹操,字孟德。烹以飨士卒:煮来犒赏士兵。于时莫不称快:当时无不拍手叫好。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历史故事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之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全诗共六句,前四句描述了王羲之、褚裒、谢安、殷浩等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以及他们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后两句则通过对历史上人物的评价和对未来的思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句“王右军”点出了主题人物,即王羲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他以书法成就最为著名,被称为“书圣”,被后人奉为书法界的楷模。
    第二句“丞相与书”,指的是晋简文帝司马昱曾经写信给王羲之,信中提到了他对自己子孙侄辈的期望和担忧。这反映了晋代士族阶层对于子孙后代的关注和期望,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人才选拔的重视。
    第三句“褚太傅南下”,是指褚裒南下回到北方的情况。褚裒是东晋时期的名臣,他在北方任职期间受到当地百姓的赞誉和尊敬,因此被后人传颂为“贤相”。
    第四句“孙长乐于船中”,描述了孙长乐在船上看到的情景。孙长乐是谢安的女婿,也是东晋时期的文人雅士,他在船上看到的场景可能是关于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讨论和思考。
    第五句“言次及刘真长死”,是指谈话中间提到了刘真长去世的事情。刘真长是东晋时期的名臣,他在朝廷中担任要职,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去世也让后人感到惋惜和悲痛。
    第六句“孙流涕”,描述了孙长乐听到消息后的反应。流涕是流泪的意思,这里表示孙长乐因为悲伤而流泪。
    第七句“因讽咏”,是指孙长乐在听到消息后开始朗诵诗歌。这里的“讽咏”可以理解为吟咏或歌唱,意味着孙长乐在朗诵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刘真长的不幸和离世。
    第八句“人之云亡”,表示人们都已经死去的意思。这里的“云”通“陨”,意为陨落、灭亡。这句话表达了孙长乐对刘真长去世的悲痛和哀悼之情。
    第九句“邦国殄瘁”,表示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和困苦。这里的“殄”通“斩”,意为灭亡;“瘁”通“悴”,意为憔悴、消瘦。这句话表达了孙长乐对国家的忧虑和担忧之情。
    第十句“王夷甫诸人”,指的是王衍和他的朋友们。王衍是东晋时期的名臣之一,他在政治斗争中逐渐失去了权势地位,成为了一个消极避世的人物。这里的“诸人”可以理解为他的朋友们或追随者们。
    第十一句“不得不任其责”,表示王衍和他的朋友们必须承担起责任。这里的“任”可以通“应”,“责”可以理解为职责、责任。这句话表达了王衍及其朋友们在国家危难时期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第十二句“而卿今日作此面向人”,指的是孙长乐今天在这里面对大家谈论这些话题的原因。这里的“而”表示因果关系;“作此面向人”可以理解为发表意见或演讲的意思。这句话表达了孙长乐认为现在的时代需要有人站出来承担责任和发言的重要性。
    第十三句“诸君颇闻刘景升不?有大牛重千斤,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致远,曾不若一羸牸。”意思是说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刘景升这个人?他有一头大牛,体重达到千斤,吃草料的数量比一般牛要多出一倍,而且背负着远道而来的重任,却不如一头瘦弱的母牛。这里的“景升”可以指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也可以指其他历史上的人物。这句话表达了孙长乐对刘景升的评价和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干和能力。
    第十四句“魏武入荆州,烹以飨士卒,于时莫不称快”,意思是说魏武帝曹丕进入荆州时,将刘景升煮来犒赏士兵,当时的人都为此感到痛快。这里的“曹丕”可以指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曹丕,也可以指其他历史上的人物。这句话表达了孙长乐对曹丕能够取得胜利的赞赏和支持。
    第十五句“意以况袁”,意思是说孙长乐用这个比喻来类比袁宏的情况。这里的“意以”可以理解为用……来比喻;“况”可以通“况”,“况”有比较、对照的意思;“袁”可以理解为袁宏。这句话表达了孙长乐用这个比喻来类比袁宏的处境和表现的意思。
    第十六句“四坐既骇”,意思是说在场的人听了之后都感到震惊和惊讶。这里的“四坐”可以指在座的宾客们;“既”表示已经;“骇”可以通“骇”,意为震惊。这句话表达了孙长乐用这个比喻来类比袁宏的处境和表现后所带来的影响和效果。
    第十七句“袁亦失色”,意思是说袁宏听了之后也感到羞愧和尴尬。这里的“亦”表示也;“失色”可以通“失色”,意为羞愧、惭愧。这句话表达了孙长乐用这个比喻来类比袁宏的处境和表现后所带来的反应和影响。
    整首诗通过历史故事的叙述,结合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对时代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的深刻感悟和思考。同时,通过对不同历史人物的描绘和议论,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关注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