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高祖东征卢循,何无忌随至山阴,劝于会稽举义。高祖以为玄未据极位,且会稽遥远,事济为难,俟其篡逆事著,徐于京口图之,不忧不克。至是桓修还京,高祖托以金创疾动,不堪步从,乃与无忌同船共还,建兴复之计。于是与弟道规、沛郡刘毅、平昌孟昶、任城魏咏之、高平檀凭之、琅邪诸葛长民、太原王元德、陇西辛扈兴、东莞童厚之,并同义谋。时桓修弟弘为征虏将军、青州刺史,镇广陵。道规为弘中兵参军,昶为州主簿。乃令毅潜往就昶,聚徒于江北,谋起兵杀弘。长民为豫州刺史刁逵左军府参军,谋据历阳相应。元德、厚之谋于京邑,聚众攻玄,并克期齐发。
三年二月己丑朔,乙卯,高祖托以游猎,与无忌等收集义徒,凡同谋何无忌、魏咏之、咏之弟欣之、顺之、檀凭之、凭之从子韶、韶弟祗、隆、道济、道济从兄范之、高祖弟道怜、刘毅、毅从弟藩、孟昶、昶族弟怀玉、河内向弥、管义之、陈留周安穆、临淮刘蔚、从弟珪之、东莞臧熹、从弟宝符、从子穆生、童茂宗、陈郡周道民、渔阳田演、谯国范清等二十七人。愿从者百余人。丙辰,诘旦,城开,无忌服传诏服,称诏居前。义众驰入,齐声大呼,吏士惊散,莫敢动,即斩修以徇。高祖哭甚恸,厚加殡敛。孟昶劝弘其日出猎。未明开门,出猎人,昶、道规、毅等率壮士五六十人因开门直入。弘方啖粥,即斩之,因收众济江。义军初克京城,修司马刁弘率文武佐吏来赴。高祖登城谓之曰“郭江州已奉乘舆反正于寻阳,我等并被密诏,诛除逆党,同会今日。贼玄之首,已当枭于大航矣。诸君非大晋之臣乎,今来欲何为”弘等信之,收众而退。毅既至,高祖命诛弘。
诗句:
何无忌随至山阴,劝于会稽举义。
高祖以为玄未据极位,且会稽遥远,事济为难。
桓修还京,高祖托以金创疾动,不堪步从,乃与无忌同船共还,建兴复之计。
桓修弟弘为征虏将军、青州刺史,镇广陵。道规为弘中兵参军,昶为州主簿。
毅潜往就昶,聚徒于江北,谋起兵杀弘。
孟昶劝弘其日出猎。
高祖登城谓之曰“郭江州已奉乘舆反正于寻阳,我等并被密诏,诛除逆党,同会今日。贼玄之首,已当枭于大航矣。诸君非大晋之臣乎,今来欲何为”。
译文:
何无忌随到山阴,劝说在会稽举起义旗。
高祖认为司马元显还未占据最高权力位置,而且会稽距离遥远,如果成功也极为困难。
桓修回来京城后,高祖借口自己有金创不能行走,和何无忌一起乘船回到建康,谋划复兴之事。
于是与弟弟司马道规、沛郡刘毅、平昌孟昶、任城魏咏之、高平檀凭之、琅邪诸葛长民、太原王元德、陇西辛扈兴、东莞童厚之等一同策划起义。当时桓修的弟弟司马弘担任征虏将军、青州刺史,镇守广陵。司马道规担任司马弘的中兵参军,孟昶担任州主簿。于是让刘毅秘密前往孟昶处,聚集徒众于江北,谋划起来攻打司马弘。
司马长民担任豫州刺史刁逵左军府参军,策划响应历阳。司马元德和司马厚之在京城策划起义,聚集众人攻打司马元显,并约定同时发动进攻。
三月初一,高祖托辞打猎,与何无忌等人收集义徒,共有同谋人何无忌、魏咏之、魏咏之弟司马欣之、司马顺之、檀凭之、檀凭之侄子檀韶、檀韶弟司马祗、司马隆、司马道济、司马道济堂兄司马范之、司马元德、司马厚之等二十七人。愿意参加的人一百多人。二天早晨,城墙打开,何无忌按皇帝的命令服丧,称病在前。义众冲进城门,齐声呼喊,吏士惊散,不敢动,立即将司马修斩首示众。高祖非常悲痛,给予厚葬。孟昶劝说司马弘那天去打猎。天亮之前,开门放箭,出来打猎的人很多,孟昶、司马道规、刘毅等人率领五十多人的壮士进入城门。司马弘正在吃粥,立即将他斩首,然后收拢众人渡江。义军刚刚攻下京城,司马修的司马刁弘率领文武佐吏来投奔。高祖登上城墙对他说:“郭江州已经奉乘舆于寻阳反了,我们等都接到密诏,诛除叛逆,今天大家来到这,是共同会合的日子。奸贼司马玄的首级,应当斩于大航。”各位听了都很震惊,收起武器而退。
毅到了之后,高祖命令将他斩杀。
诗歌赏析:
这首诗是《宋书》卷一中记载的《武帝上》。诗中描述了桓温在会稽发动起义的过程,以及他如何与朝廷中的其他大臣们联合起来,最终成功推翻司马玄的统治,恢复晋朝的正统地位。诗中通过描绘桓温与其他大臣之间的合作与冲突,展现了他在这场政治斗争中的智勇和决断力。此外,诗中还反映了晋室的衰落及桓温个人的野心和权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