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兴元年正月,骠骑将军司马元显西伐荆州刺史桓玄,玄亦率荆楚大众,下讨元显。元显遣镇北将军刘牢之拒之,高祖参其军事,次溧洲。玄至,高祖请击之,不许,将遣子敬宣诣玄请和。高祖与牢之甥东海何无忌并固谏,不从。遂遣敬宣诣玄,玄克京邑,杀元显,以牢之为会稽内史。惧而告高祖曰“便夺我兵,祸其至矣。今当北就高雅于广陵举事,卿能从我去乎”答曰“将军以劲卒数万,望风降服。彼新得志,威震天下。三军人情,都已去矣,广陵岂可得至邪。裕当反服还京口耳”牢之叛走,自缢死。何无忌谓高祖曰“我将何之”高祖曰“镇北去必不免,卿可随我还京口。桓玄必能守节北面,我当与卿事之。不然,与卿图之。今方是玄矫情任算之日,必将用我辈也”桓玄从兄修以抚军镇丹徒,以高祖为中兵参军,军、郡如故。
诗句释义与译文
诗句
宋书·卷一·本纪第一·武帝上
元兴元年正月,骠骑将军司马元显西伐荆州刺史桓玄,玄亦率荆楚大众,下讨元显。元显遣镇北将军刘牢之拒之,高祖参其军事,次溧洲。玄至,高祖请击之,不许,将遣子敬宣诣玄请和。高祖与牢之甥东海何无忌并固谏,不从。遂遣敬宣诣玄,玄克京邑,杀元显,以牢之为会稽内史。惧而告高祖曰“便夺我兵,祸其至矣。今当北就高雅于广陵举事,卿能从我去乎”答曰“将军以劲卒数万,望风降服。彼新得志,威震天下。三军人情,都已去矣,广陵岂可得至邪。裕当反服还京口耳”牢之叛走,自缢死。何无忌谓高祖曰“我将何之”高祖曰“镇北去必不免,卿可随我还京口。桓玄必能守节北面,我当与卿事之。不然,与卿图之。今方是玄矫情任算之日,必将用我辈也”桓玄从兄修以抚军镇丹徒,以高祖为中兵参军,军、郡如故。
翻译
1. 译文
在元兴元年的正月,骠骑将军司马元显向西征伐荆州刺史桓玄。桓玄也率领着荆州的大部队,南下讨伐司马元显。司马元显派遣了镇北将军刘牢之抵抗敌人,晋安帝委派高祖参预军事行动,驻扎在溧洲。桓玄抵达后,晋安帝请求出击桓玄,桓玄没有答应,准备派遣儿子司马敬宣前往桓玄处请求和解。晋安帝与刘牢之的外甥东海人何无忌共同坚决劝谏,未被采纳。于是司马敬宣前往桓玄处,桓玄攻陷了京城,杀了司马元显,任命刘牢之为会稽内史。桓玄感到恐惧,向晋安帝报告说:“如果夺走我的兵力,灾难即将来临。现在我应当到广陵去发动政变,你能否跟随我去?”晋安帝回答说:“将军凭借数以万计的士兵,望风归降。他们刚刚获得权力,威震天下。军队的士气已经散去,广陵怎么能到达呢?我将会反叛,恢复旧职回到京口。”刘牢之最终叛变逃跑,自杀。何无忌问晋安帝:“我该去哪里?”晋安帝回答说:“镇北将军去那里必定会有危险,你可以跟随我回京口。桓玄必定能够坚守节操面向北方,我会和他合作。不然的话,我们谋划如何对付他。现在正是桓玄利用假意来收买人心的时候,他必将重用我们这些人。”桓玄的堂兄修担任抚军,镇守丹徒,任命晋安帝为中兵参军,并且保留原来的职位。
2. 注释
- 骠骑将军司马元显: 指晋朝的一位高级将领兼朝廷官员。
- 西伐荆州刺史桓玄: 表示司马元显对荆州的军事行动。
- 刘牢之:名不详,可能是司马元显手下的将领之一。
- 高祖: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尊称。
- 何无忌:名字不详,文中提到的一位重要人物,可能为司马元显的亲信或部属。
- 广陵: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东部,当时是南方的重要城市。
- 中兵参军:官职名,属于中级武官。
- 丹徒:地名,位于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当时是桓玄的驻地。
- 江陵: 地点名,位于现在的湖北省境内,当时是东晋的都城之一。
- 谯纵:人物名,据历史记载为蜀汉的统治者。
- 卢循:人物名,东晋末期到南朝时期的著名海盗首领。
- 荀林:人物名,据历史记载为卢循麾下的将领。
- 孙季高:人物名,东晋末期到南朝时期的将领。
- 孙无终:人物名,可能是司马元显的部下。
- 谢琰、刘牢之:人物名,分别代表晋朝的两位将领。
- 徐道覆:人物名,东晋末期到南朝时期的著名将领。
- 刘公:指晋安帝司马德宗。
3. 分析
- 政治背景:本文反映了晋安帝时期的政治斗争,特别是司马元显与桓玄之间的权力斗争及其后果。
- 人物关系:文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包括司马元显、桓玄、刘牢之、何无忌等,这些人物之间存在复杂的政治联盟和对抗关系。
- 历史事件:文章提到了桓玄篡位的事件以及司马元显与桓玄之间的多次冲突,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动荡不安的局面。
- 战略战术:文中描述了刘牢之的策略和行动,以及晋安帝如何应对桓玄的威胁和挑战。
- 军事指挥:文中详细描绘了刘牢之的军事行动和策略,体现了司马元显的军事指挥能力和个人魅力。
诗词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和人物对话,展现了司马元显与桓玄之间的紧张关系和激烈的战争场面。通过对事件的叙述,诗人传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生死的深切关注以及对权力斗争带来的严重后果的思考。诗中的每个细节都被精心雕琢,旨在捕捉那些关键时刻的情感与动态,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戏剧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