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诸军复进至夏口。毅攻鲁城,道规攻偃月垒,皆拔之。十二月,诸军进平巴陵。义熙元年正月,毅等至江津,破桓谦、桓振,江陵平。天子反正。三月,天子至自江陵。诏曰:
古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列贯三辰,神人代序,谅理本于造昧,而运周于万叶。故盈否时袭,四灵通其变。王道或昧,贞贤拯其危。天命所以永固,人心所以攸穆。虽夏、周中倾,赖靡、申之绩,莽、伦载窃,实二代是维,或乘资藉号,或业隆异世,犹诗书以之休咏,记策用为美谈。未有因心抚民,而诚发理应,援神器于已沦,若在今之盛者也。朕以寡昧,遭家不造,越自遘闵,属当屯极。逆臣桓玄,乘衅纵慝,穷凶恣虐,滔天猾夏。遂诬罔人神,肆其篡乱。祖宗之基既湮,七庙之飨胥殄,若坠渊谷,未足斯譬。
宋书 · 卷一 · 本纪第一 · 武帝上
古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列贯三辰,神人代序,谅理本于造昧,而运周于万叶。故盈否时袭,四灵通其变。王道或昧,贞贤拯其危。天命所以永固,人心所以攸穆。虽夏、周中倾,赖靡、申之绩,莽、伦载窃,实二代是维,或乘资藉号,或业隆异世,犹诗书以之休咏,记策用为美谈。未有因心抚民,而诚发理应,援神器于已沦,若在今之盛者也。朕以寡昧,遭家不造,越自遘闵,属当屯极。逆臣桓玄,乘衅纵慝,穷凶恣虐,滔天猾夏。遂诬罔人神,肆其篡乱。祖宗之基既湮,七庙之飨胥殄,若坠渊谷,未足斯譬。
刘毅诸军复进至夏口。毅攻鲁城,道规攻偃月垒,皆拔之。十二月,诸军进平巴陵。义熙元年正月,毅等至江津,破桓谦、桓振,江陵平。天子反正。三月,天子至自江陵。诏曰:
古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列贯三辰,神人代序,谅理本于造昧,而运周于万叶。故盈否时袭,四灵通其变。王道或昧,贞贤拯其危。天命所以永固,人心所以攸穆。虽夏、周中倾,赖靡、申之绩,莽、伦载窃,实二代是维,或乘资藉号,或业隆异世,犹诗书以之休咏,记策用为美谈。未有因心抚民,而诚发理应,援神器于已沦,若在今之盛者也。朕以寡昧,遭家不造,越自遘闵,属当屯极。逆臣桓玄,乘衅纵慝,穷凶恣虐,滔天猾夏。遂诬罔人神,肆其篡乱。祖宗之基既湮,七庙之飨胥殄,若坠渊谷,未足斯譬。
译文:
刘毅的部队再次进军到夏口。刘毅进攻鲁城,谢道规进攻偃月垒,都攻克了。十二月,各路军队前进平定了巴陵。义熙元年正月,刘毅等人到达江津,攻破桓谦、桓振,江陵平定。天子返回朝廷即位。三月,天子从江陵出发。诏书说:
古人称最大的是天地,其次就是君臣,所以排列顺序有三颗星,神和人的交替次序,本来源于混沌无知之时,而运转周期长达几千年。所以兴盛和衰败时相接替,四方神灵的变化都能预知。王道有时昏暗,贞良贤能的人帮助挽救国家的危难。天命之所以永远稳固,是因为民心安定;所以天下太平。虽然夏朝、周朝中期已经衰落,但依靠王莽、刘伦的功绩,汉朝、新朝仍然能够继续存在,就像《诗经》可以用来歌颂盛世,史册记载可以作为美好的典范。没有因为内心怜悯百姓而真诚地施行仁政,反而发动战争来夺取政权,把神器交给已经沦亡的统治者,就好像现在这样繁荣。朕由于年幼无知而被家族抛弃,遭遇不幸,处于困境之中。逆臣桓玄,乘机挑起叛乱,穷凶极恶地肆虐,危害国家如同洪水泛滥。于是欺骗和迷惑人神,肆意进行篡夺混乱。祖宗的基业被破坏,七庙的祭祀全部丧失,如同落入深谷一般,不足以用来比喻这种情况。
注释:
- 诗句中的“天地”和“君臣”指的是古代中国政治哲学中的基本概念,即天地之间万物有序运行,君王与臣民之间的关系。
- “盈否时袭”可能指自然界和社会的盛衰交替现象,四灵可能指的是四个方位的神祇(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它们的变化预示着世间的兴衰更迭。
- “王道或昧”,王道暗指统治之道或治理国家的方法。
- “贞贤拯其危”中的贞贤指的是忠诚正直的贤人,他们拯救国家的危难。
- “天命所以永固”表示上天的旨意使得国家得以长久保持稳定。
- “人心所以攸穆”表示民心安定是维持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 “江陵”是指现在的荆州地区,是当时南方的一个重要城市。
- “天子反正”中的“反正”可能指的是恢复正统的统治地位。
- “江津”指的是江水渡口附近的一个地方,可能是这次军事行动的起点之一。
- “破桓谦、桓振”中的“谦”和“振”都是桓氏家族的成员,他们在江陵一带发动了叛乱,最终被打败。
- “天子返朝廷即位”中的“返朝廷”表明天子回到了京城建康,恢复了皇帝的位子。
- “江陵平定”指的是叛军已经被平定。
- “恃靡、申之绩”中的“靡”和“申”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些贤能君主或者功臣,他们的功绩使得国家得以延续或稳定。
- “莽、伦载窃”中的“莽”可能指的是王莽,他篡夺了汉朝的政权;“伦”可能指的是刘伦,他曾经窃取过汉朝的权力。
- “二代”在这里指的是夏和商两个朝代。
- “乘资藉号”指利用某种名义或借口来建立自己的势力。
- “业隆异世”指建立了显赫功业的世代。
- “诗书以之休咏”中的“诗书”代表儒家经典著作。
- “记策用为美谈”中的“记策”可能指的是历史记录或者策略书籍。
- “因心抚民”中的“因心”可能指的是用心去安抚百姓。
- “诚发理应”中的“应”可能指的是应对措施。
- “援神器于已沦”中的“神器”指国家的象征或权力。
- “若在今之盛者也?”是一个疑问句,可能是作者在表达对当前形势的感慨。
- “朕以寡昧”中的“寡昧”指皇帝年幼无知。
- “遭家不造”中的“遭家不造”意味着遭受家庭变故或困难。
- “越自遘闵”意为越过困境。
- “属当屯极”指正处于困境或危机之中。
- “逆臣桓玄”中的“逆臣”指对抗朝廷的臣子。
- “乘衅纵慝”中的“乘衅”指利用某种机会。
- “穷凶恣虐”中的“穷凶”指极其凶恶。
- “滔天猾夏”中的“滔天”形容极为严重。
- “诬罔人神”中的“诬罔”指欺骗和欺骗神明。
- “四灵通其变”中的“四灵”可能指的是四季之神或四方之神。
- “王道或昧”与“天命所以永固”形成对比,强调即使王道有时昏暗,但仍有天命的存在和作用。
- “贞贤拯其危”与“民心所以攸穆”呼应,表明只有通过忠贞贤明的人的努力才能拯救国家的危难。
- “江陵平”和“天子反正”构成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
- “江津”和“天子返朝廷即位”构成了另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
- “江陵平定”与“天子返朝廷即位”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整个叙述的核心内容。
- 诗句表达了一种理想状态,即国家由贤明的人治理,民心得到安定,国家得以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