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月,府将骆冰谋作乱,将被执,单骑走,追斩之。诛冰父永嘉太守球。球本东阳郡史,孙恩之乱,起义于长山,故见擢用。初,桓玄之败,以桓冲忠贞,署其孙胤。至是冰谋以胤为主,与东阳太守殷仲文潜相连结。乃诛仲文及仲文二弟。凡桓玄余党,至是皆诛夷。
天子遣兼太常葛籍授公策曰“有扈滔天,夷羿乘衅,乱节干纪,实桡皇极。贼臣桓玄,怙宠肆逆,乃摧倾华、霍,倒拔嵩、岱,五岳既夷,六地易所。公命世英纵,藏器待时,因心资敬,誓雪国耻。慨愤陵夷,诚发宵寐。既而岁月屡迁,神器已远,忠孝幽寄,实贯三灵。尔乃介石胜机,宣契毕举,诉苍天以为正,挥义旅而一驱。奔锋数百,势烈激电,百万不能抗限,制路日直植城。遂使冲鲸溃流,暴鳞江汉,庙胜远加,重氛载涤,二仪廓清,三光反照,事遂永代,功高开辟,理微称谓,义感朕心。若夫道为身济,犹縻厥爵,况乃诚德俱深,勋冠天人者乎。是用建兹邦国,永祚山河,言念载怀,匪云足报。往钦哉。俾屏余一人,长弼皇晋,流风垂祚,晖烈无穷。其降承嘉策,对扬朕命”十二月,司徒、录尚书、扬州刺史王谧薨。
诗句:宋书·卷一·本纪第一·武帝上
译文:
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他是彭城县绥舆里的人,是汉代高帝弟弟楚元王交的后代。
注释:
- 刘裕(263年-420年),字德舆,小名寄奴,是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他出生于彭城县绥舆里,祖籍为楚国元王交,因此得名“寄奴”。
- “有扈滔天”,出自《尚书·泰誓》篇,意指有扈氏对上天不敬,激起了大禹讨伐。桓玄在此引用此句,表明自己与桓氏不同,不因私情而违背天道,显示出他的政治立场和原则。
- “夷羿乘衅”,出自《左传·昭公十三年》,夷羿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君主,乘着机会发动政变。桓玄用此典故来强调他的行动是为了正义,而不是趁机谋权夺利。
- “乱节干纪”,出自《尚书·酒诰》,意为扰乱纲纪,破坏秩序。这里指桓玄的行为破坏了朝廷的纲纪,导致国家混乱。
- “实桡皇极”,出自《尚书·洪范》,桡是摇动的意思。这句诗意味着桓玄的行为动摇了国家的根基,对皇帝的权威构成了威胁。
- “贼臣桓玄”,直接指出了桓玄的罪行。在此处,刘裕用这个词语来指斥桓玄的背叛行为。
- “怙宠肆逆”,意思是依仗皇帝的宠信肆意妄为。刘裕在这里批评桓玄滥用权力,不顾国家大义。
- “摧倾华、霍”,华指的是汉光武帝刘秀,霍指的是汉宣帝刘询。这两句话形容桓玄摧毁了汉朝的基业,推翻了两代明君,显示了他篡位的野心和能力。
- “倒拔嵩、岱”,嵩山和泰山都是中国的名胜古迹。这句话形容桓玄像神话中的神仙一样,有能力征服并移动这些伟大的自然景观。
- “五岳既夷”,五岳指的是中国五大名山,这里指代国家的统一。桓玄通过这一行动,表达了他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决心。
- “六地易所”,六地指的是天下六大地区,这里指代国家的领土。桓玄通过这样的行动,表达了他对统一全国的志向和决心。
- “公命世英纵”,公指宋武帝刘裕,世指时代,英纵指英才出众,能够施展抱负。这句话称赞刘裕是时代之英,才华横溢,有能力治理国家。
- “藏器待时”,藏器指的是积蓄才干等待时机。这句话表示刘裕有远大的抱负,但需要时间来施展自己的才能。
- “因心资敬”,心指内心,资敬指尊重。这句话表示刘裕以内心的敬意对待国家大事,表现出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 “告雪国耻”,国耻指的是国家的耻辱。这句话表示刘裕决心洗刷国家的耻辱,恢复国家的尊严。
赏析:
这首诗歌是宋武帝刘裕的一篇政治檄文,它详细记录了刘裕对于桓玄篡位行为的愤怒和谴责。诗歌通过使用历史典故、古代文献和神话传说,表达了刘裕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他恢复国家稳定的决心。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统治阶层的权力斗争,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