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玺书曰:

盖闻天生蒸民,树之以君。帝皇寄世,实公四海。崇替系于勋德,升降存乎其人。故有国必亡,卜年著其数。代谢无常,圣哲握其符。昔在上世,三圣系轨,畴咨四岳,以弘揖让,惟先王之有作,永垂范于无穷。及刘氏致禅,实尧是法。有魏告终,亦宪兹典。我世祖所以抚归运而顺人事,乘利见而定天保者也。而道不常泰,戎夷乱华,丧我洛京,蹙国江表,仍遘否运,沦没相因,逮于元兴,遂倾宗祀。幸赖神武光天,大节宏发,匡复我社稷,重造我国家。惟王圣德钦明,则天光大,应期诞载,明保王室。内纾国难,外播宏略,诛大憝于汉阳,逋僭盗于沂渚,澄氛西岷,肃清南越,再静江、湘,拓定樊、沔。若乃永怀区宇,思一声教,王师首路,则伊、洛澄流。棱威崤、潼,则华岳褰霭,伪酋衔璧,咸阳即序。虽彝器所铭,诗书所咏,庸勋之盛,莫之与二也。遂偃武修文,诞敷德政,八统以驭万民,九职以刑邦国,思兼三王,以施四事。故能信着幽显,义感殊方。自历世所宾,舟车所暨,靡不讴歌仁德,抃舞来庭。

宋书·卷二 · 本纪第二 · 武帝中

又玺书曰:

“盖闻天生蒸民,树之以君。帝皇寄世,实公四海。崇替系于勋德,升降存乎其人。故有国必亡,卜年著其数。代谢无常,圣哲握其符。昔在上世,三圣系轨,畴咨四岳,以弘揖让,惟先王之有作,永垂范于无穷。及刘氏致禅,实尧是法。有魏告终,亦宪兹典。我世祖所以抚归运而顺人事,乘利见而定天保者也。而道不常泰,戎夷乱华,丧我洛京,蹙国江表,仍遘否运,沦没相因,逮于元兴,遂倾宗祀。幸赖神武光天,大节宏发,匡复我社稷,重造我国家。惟王圣德钦明,则天光大,应期诞载,明保王室。内纾国难,外播宏略,诛大憝于汉阳,逋僭盗于沂渚,澄氛西岷,肃清南越,再静江、湘,拓定樊、沔。若乃永怀区宇,思一声教,王师首路,则伊、洛澄流。棱威崤、潼,则华岳褰霭,伪酋衔璧,咸阳即序。虽彝器所铭,诗书所咏,庸勋之盛,莫之与二也。遂偃武修文,诞敷德政,八统以驭万民,九职以刑邦国,思兼三王,以施四事。故能信着幽显,义感殊方。自历世所宾,舟车所暨,靡不讴歌仁德,抃舞来庭。”

译文:

宋书·卷二 · 本纪第二 · 武帝中

又给皇帝的书信中写道:“听说天生百姓,建立国君。帝王寄托世界,实在统治全国四海之内。荣耀和衰败都系于功勋德行,晋升和降黜取决于人物本身。因此国家必亡,可以预知其年数。代谢变化没有定时,圣人掌握其规律。从前上古时代,三位圣明帝王遵循正道,向四方征询意见,推崇礼让,只有古代君王有作为,永远为人们树立榜样。到了刘氏朝代禅位,确实是遵守了尧的方法。魏国灭亡后,也遵守这一制度。我世祖之所以能够治理国家顺应人事,乘势而为稳定天下,是由于他顺应天道,不经常太平,戎贼扰乱中国,使洛京沦陷,国家被压迫到长江以南,接着遇上凶险的运数,导致宗庙被毁坏。幸亏上天保佑,神武帝光大天命,匡扶我们的社稷,重新建立了国家。您的圣德钦明,顺应自然,符合时运,明确维护王室。在国内缓解国家危难,在国外传播宏大策略,在汉阳诛杀了叛臣,在沂洲驱逐了篡夺者,清除了西岷的妖雾,肃清了南越的叛乱,再次使江州和湘州平静下来,开拓平定了襄阳和樊城。如果再说要永久怀念天下,希望用仁恩教导人民,大王的军队首先出征,那么伊水和洛水就会清澈如镜。在崤山和潼关一带显示威严,华山就会被云雾缭绕,伪首领将带着玉璧投降,咸阳就会恢复和平秩序。尽管古代的彝器上有铭文,古代的诗歌中有歌颂,然而功绩的辉煌无人能与二位相比。于是停止武力,发展文化,广泛地施行德政,八条纲领来统御民众,九种职责来管理国家,想同时效法夏商周三代,实施四种政策。所以能够诚信地感动幽冥与人间,仁义之风吹遍四方。自从历代所尊崇,船车所到达的地方,没有谁不唱颂扬仁德的诗,跳舞欢迎大王的军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