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太常弘微子也。年七岁,能属文,通《论语》。及长,韶令美容仪,太祖见而异之,谓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湛曰“蓝田出玉,岂虚也哉”初为始兴王浚后军法曹行参军,转太子舍人,庐陵王文学,太子洗马,中舍人,庐陵王绍南中郎谘议参军。又转随王诞后军谘议,并领记室。分左氏《经传》,随国立篇,制木方丈,图山川土地,各有分理,离之则州别郡殊,合之则宇内为一。元嘉二十七年,索虏寇彭城,虏遣尚书李孝伯来使,与镇军长史张畅共语,孝伯访问庄及王徽,其名声远布如此。二十九年,除太子中庶子。时南平王铄献赤鹦鹉,普诏群臣为赋。太子左卫率袁淑文冠当时,作赋毕,赍以示庄。庄赋亦竟,淑见而叹曰“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也”遂隐其赋。

这首诗是谢庄的《答殷中军书》,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注释,包括了关键词的含义以及赏析:

诗句解释与注释

1. 谢庄,字希逸,陈郡阳夏人,太常弘微子也。

  • 解释:诗人自称谢庄,他的字叫希逸。他是陈郡阳夏的人,父亲是太常弘微。
  • 注释:陈郡阳夏是指现在的河南淮阳市,是中国古代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

2. 年七岁,能属文,通《论语》。

  • 解释:谢庄七岁时就能写作,并且精通《论语》。这说明他在年轻时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和学识。
  • 注释:《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3. 及长,韶令美容仪,太祖见而异之,谓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湛曰“蓝田出玉,岂虚也哉”。

  • 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谢庄变得更加有风度和仪表,宋文帝见到后感到惊讶,认为他是“蓝田出玉”,意思是他就像从蓝田山里挖出的玉石一样珍贵。
  • 注释:蓝田是古代著名的玉产地,因此这里的比喻用来形容谢庄的品质和才能。

4. 初为始兴王浚后军法曹行参军,转太子舍人,庐陵王文学,太子洗马,中舍人,庐陵王绍南中郎谘议参军。

  • 解释:谢庄最初担任始兴王刘浚的后军法曹行参军,后来转任太子舍人,庐陵王刘义真(即后来的宋孝武帝)的文学顾问,太子洗马,中舍人,庐陵王萧绍的南中郎咨议参军。
  • 注释:这些官职都是当时朝廷中的高级职位,涉及文学、礼仪、行政等多方面的工作,表明他在官场上的活跃和能力。

5. 又转随王诞后军谘议,并领记室。分左氏《经传》,随国立篇,制木方丈,图山川土地,各有分理,离之则州别郡殊,合之则宇内为一。

  • 解释:谢庄还转任随王萧诞的后军谘议,并且同时兼任记室。他负责整理左丘明的《左传》等经典著作,并制作了木方丈模型来展示山川土地,每个部分都有详细的划分。当它们分离时,可以分别代表不同的州郡;当它们合并时,整个国家就变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
  • 注释:左丘明是春秋时期的著名史学家,他的著作《左传》是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文献。这里提到制作木方丈是为了展示地理信息的详细程度。

6. 元嘉二十七年,索虏寇彭城,虏遣尚书李孝伯来使,与镇军长史张畅共语,孝伯访问庄及王徽,其名声远布如此。

  • 解释:在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42年),东晋被北魏入侵,北魏派遣尚书李孝伯作为使者来到东晋。在与东晋的镇军长史张畅交谈时,李孝伯询问了谢庄和王徽的情况。由于他们的名声传播得很远,所以这次交流成为了一次重要的事件。
  • 注释:索虏指的是东晋的敌人北魏,彭城是当时的一座城市。

7. 二十九年,除太子中庶子。时南平王铄献赤鹦鹉,普诏群臣为赋。

  • 解释:在元嘉二十九年(公元452年),南平王萧铄进献了一只会说话的鹦鹉,皇帝下令让大臣们撰写赋诗来赞美它。

8. 袁淑文冠当时,作赋毕,赍以示庄。庄赋亦竟,淑见而叹曰“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我若无卿,亦一时之杰也”遂隐其赋。

  • 解释:当时袁淑的文才冠绝当世,他完成了赋诗后将诗稿交给谢庄。谢庄也写完了赋诗,袁淑看了之后赞叹说:“江东没有像我这样的人,你将会独自出色。如果我没有了你,也是一个时代的英才。”于是谢庄把袁淑的赋诗藏了起来。
  • 注释:袁淑被誉为“江东第一人”,他的才华在当时无人能及。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谢庄才华的认可以及两人之间的友谊。

赏析

这首诗展示了谢庄在不同时期的经历和成就,以及他在政治和文艺方面的卓越能力。通过与王徽和袁淑的交流,可以看出他在学术界的杰出地位。而与随王萧诞的关系则展现了他在官场上的活跃角色。整首诗反映了谢庄在个人成就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多面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