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惠开为治,多任刑诛,蜀土咸怀猜怨。及闻欣寿没,法度又不得前,晋原一郡遂反,于是诸郡悉应之,并来围城。城内东兵不过二千,凡蜀人惠开疑之,皆悉遣出。子勋寻平,蜀人并欲屠城,以望厚赏。惠开每遣军出战,未尝不捷,前后所摧破杀伤不可胜计。外众逾合,胜兵者十余万人。时天下已平,太宗以蜀土险远,赦其诛责,遣惠开弟惠基步道使蜀,具宣朝旨。惠基既至涪,而蜀人志在屠城,不欲使王命远达,遏留惠基不听进。惠基率部曲破其渠帅马兴怀等,然后得前。惠开奉旨归顺,城围得解。
时太宗遣惠开宗人宝首水路慰劳益州,宝首欲以平蜀为功。更奖说蜀人,于是处处蜂起,凡诸离散者,一时还合。渠帅赵燕、句文章等,与宝首屯军于上,去成都六十里,众号二十万人。惠开欲遣击之,将佐咸曰“攻破蜀贼,诚不为难。但慰劳使至,未获奉受,而遣兵相距,何以自明本心”惠开曰“今水陆四断,表启路绝,宝首或相诬陷,谓我不奉朝旨。我之欲战,本在通使。使若得通,则诚心达矣”乃作启事,具陈事情,使腹心二人带启,戒之曰“须贼破路开,便跃马驰去”遣永宁太守萧惠训、别驾费欣业万兵并进,与战,大破之,生禽宝首,囚于成都县狱。所遣使至,上使执送宝首,除惠开晋平王休祐骠骑长史、南郡太守,不拜。泰始四年,还至京师。
诗句翻译与赏析
1. 诗句翻译
宋书卷八十七列传第四十七: 萧惠开殷琰
先是, 惠开为治,多任刑诛,蜀土咸怀猜怨。及闻欣寿没, 法度又不得前, 晋原一郡遂反, 于是诸郡悉应之, 并来围城。城内东兵不过二千, 凡蜀人惠开疑之, 皆悉遣出。子勋寻平, 蜀人并欲屠城, 以望厚赏。
惠开每遣军出战, 未尝不捷, 前后所摧破杀伤不可胜计。外众逾合, 胜兵者十余万人。时天下已平, 太宗以蜀土险远, 赦其诛责, 遣惠开弟惠基步道使蜀, 具宣朝旨。
2. 译文
在先前,萧惠开治理地方时,常常使用刑罚和杀戮,导致蜀地的人都心怀疑虑并怨恨他。当听到欣寿的死讯后,法律和政策再次无法执行,晋原一郡就造反了,因此所有郡都响应叛乱,一起来围攻城池。城内东面的兵力仅有两千人,凡是被怀疑的蜀人都被派出。子勋不久平定,蜀地的人想要屠杀城市,希望得到丰厚的赏赐。
萧惠开每次派遣军队出战,都没有不胜利的,他先后摧毁和杀死的敌人无法计算。在外的势力越来越多,能作战的士兵超过十万人。当时天下已经平定,太武帝考虑到蜀地险阻遥远,赦免了对他的惩罚,派萧惠开的弟弟萧惠基步行前往蜀地,详细传达朝廷的命令。
3. 注释
- “先是,” 是指“以前的情况”,用于引入背景信息。
- “多任刑诛” 指的是频繁使用刑罚和杀戮。
- “咸怀猜怨” 表示大家都心怀猜疑和怨恨。
- “及闻欣寿没” 指得知欣寿去世的消息。
- “法度又不得前” 表示法律和政策再次失效。
- “晋原一郡遂反” 指晋原郡开始造反。
- “俱来围城” 意味着所有叛军都来围攻城池。
- “内外众逾合” 表示内部和外部的势力越来越多。
- “胜兵者十余万” 表示有十多万人的军队。
- “赦其诛责” 指的是赦免了他的惩罚。
- “诣蜀” 指的是向蜀地进发。
- “具宣朝旨” 是详细传达朝廷的命令。
4.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萧惠开的治理方法、遭遇以及最终的结局,反映了一个历史人物的命运起伏和时代变迁的复杂性。诗中不仅展现了萧惠开的英勇无畏和坚定决心,同时也揭示了权力斗争和政治策略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诗句翻译与赏析
1. “先是”
这四个字通常用来引入背景或描述之前的情况或事件。在这里,它用于引入萧惠开的政治环境,说明这是在战争或动乱之前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描述。
2. “多任刑诛”与“咸怀猜怨”
- “多任刑诛”:描述了萧惠开采用严厉的刑罚和杀戮来解决政治问题。这反映出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的状态,人们对于正义与秩序的追求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
- “咸怀猜怨”:表明蜀地的人们对于萧惠开的治理方式充满了不信任和怨恨。这种情绪是由于长期的压迫和不公平的政策导致的,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紧张关系和民众的不满情绪。
3. “及闻欣寿没”
这句话表达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即欣寿的死讯传来后,萧惠开面临了更严峻的政治局势。这也暗示着萧惠开必须迅速适应新的形势,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
4. “法度又不得前”与“晋原一郡遂反”
- “法度又不得前”:表明由于某些原因(可能是内部的不稳定或其他政治因素),原有的法律和政策不再有效。这可能预示着更大的混乱和挑战即将来临。
- “晋原一郡遂反”:描述了晋原郡的反叛行为,这表明当地的局势已经失控,需要更多的军事干预和镇压。这不仅是对萧惠开个人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他能否维持统治能力的挑战。
5. “于是诸郡悉应之”
- 这个句子总结了前面提到的反叛行动的广泛性和影响范围。各个郡县纷纷响应,共同参与了这次反叛行动,这表明当时的政治局势是多么动荡和难以控制。
6. “并来围城”与“城内东兵不过二千”
“并来围城”:描绘了叛军围攻城市的紧迫局面。这不仅展示了蜀地人民对现状的不满和反抗精神,也突显了萧惠开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和危险处境。
“城内东兵不过二千”:尽管人数不多,但东面的兵力足以抵抗叛军的进攻,显示出萧惠开的部队虽然数量不多,但战斗力却非常强悍。
7. “子勋寻平”与“蜀人并欲屠城”
“子勋寻平”:表明经过一番努力和战斗,萧惠开的势力最终成功平定了叛乱。这不仅是对萧惠开领导能力的肯定,也是对他个人勇气和坚持的胜利。
“蜀人并欲屠城”:描述了蜀地的人们对于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恐惧。他们希望能够结束这场无谓的冲突,恢复平静的生活。然而,由于某种原因(可能是内部的不稳定或其他政治因素),他们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8. “惠开每遣军出战, 未尝不捷, 前后所摧破杀伤不可胜计。”与“外众逾合, 胜兵者十余万。”
“惠开每遣军出战, 未尝不捷, 前后所摧破杀伤不可胜计。”:这句话描述了萧惠开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和取得的胜利。从前面的诗句中可以看出,萧惠开是一个极具领导力和勇气的人物,他的军事行动屡屡获得成功,给敌人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和损失。
“外众逾合, 胜兵者十余万。”:这表明随着战争的进行,萧惠开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拥有大量的士兵和战士。这不仅体现了萧惠开的威望和影响力,也为他在后来的战争中取得了更大的优势奠定了基础。
9. “时天下已平, 太宗以蜀土险远, 赦其诛责, 遣惠开弟惠基步道使蜀。”
“时天下已平, 太宗以蜀土险远, 赦其诛责, 遣惠开弟惠基步道使蜀。”:这句话说明了萧惠开在平定叛乱后得到了赦免,并且被派往蜀地执行任务。这说明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萧惠开的社会地位,也表明了他对国家的贡献和忠诚得到了认可和回报。
10. “惠开乃登城固守”
- “惠开乃登城固守”:这句话描绘了萧惠开在面对敌人的围攻时所采取的坚定立场和行动。他选择守城而不是放弃,这显示了他的勇气和决心。同时,这也表明了他对于保卫国家的决心和信念,即使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也不会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