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废帝永光元年,除黄门侍郎,出为山阳王休祐右军长史、南梁郡太守。休祐入朝,琰仍行府州事。太宗泰始元年,以休祐为荆州,欲以吏部郎张岱为豫州刺史。会晋安王子勋反,即以琰督豫司二州南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建武将军、豫州刺史,以西汝阴太守庞道隆为琰长史,殿中将军刘顺为司马。顺劝琰同子勋。琰家累在京邑。意欲奉顺,而土人前右军参军杜叔宝、前陈南顿二郡太守皇甫道烈、道烈从弟前马头太守景度、前汝南颍川二郡太守庞天生、前睢阳令夏侯季子等,并劝琰同逆。琰素无部曲,门义不过数人,无以自立,受制于叔宝等。太宗遣冗从仆射柳伦领军助,骠骑大将军山阳王休祐又遣中兵参军郑瑗说琰令还。二人至,即与叔宝合。叔宝者,杜坦之子,既土豪乡望,内外诸军事并专之。
”`
宋书·卷八十七·列传第四十七·萧惠开 殷琰
前废帝永光元年,除黄门侍郎,出为山阳王休祐右军长史、南梁郡太守。休祐入朝,琰仍行府州事。太宗泰始元年,以休祐为荆州,欲以吏部郎张岱为豫州刺史。会晋安王子勋反,即以琰督豫司二州南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建武将军、豫州刺史,以西汝阴太守庞道隆为琰长史,殿中将军刘顺为司马。顺劝琰同子勋。琰家累在京邑。意欲奉顺,而土人前右军参军杜叔宝、前陈南顿二郡太守皇甫道烈、道烈从弟前马头太守景度、前汝南颍川二郡太守庞天生、前睢阳令夏侯季子等,并劝琰同逆。琰素无部曲,门义不过数人,无以自立,受制于叔宝等。太宗遣冗从仆射柳伦领军助,骠骑大将军山阳王休祐又遣中兵参军郑瑗说琰令还。二人至,即与叔宝合。叔宝者,杜坦之子,既土豪乡望,内外诸军事并专之。
译文:
在前废帝永光元年,萧惠开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后来被外放为山阳王刘休祐的右军长史和南梁郡太守。刘休祐入朝后,萧惠开仍负责府州的事务。在太宗泰始元年,因为刘休祐担任荆州,太宗打算任命吏部郎张岱为豫州刺史。这时晋安王子勋叛乱,萧惠开就被命令监督豫司二州的南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建武将军、豫州刺史的职位,并且任命西汝阴太守庞道隆为他的长史,殿中将军刘顺为司马。刘顺劝说萧惠开跟随王勋反叛。萧惠开家中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家族门谊也不超过几个人,无法独立自主,受到杜叔宝等人的控制。太宗派遣冗从仆射柳伦领兵援助,而骠骑大将军山阳王刘休祐又派中兵参军郑瑗劝说萧惠开返回。当郑瑗和柳伦到达时,他们便和杜叔宝合流。杜叔宝是杜坦的儿子,既是一位当地的土豪也是地方望族,所以内外诸军事都由他来专断。
注释说明:
- 人物背景: 萧惠开,南兰陵人,征西将军思话之子。
- 早期经历: 初名慧开,后改为慧为惠,有才学但性格与众不同。
- 政治生涯: 起初任秘书郎,著作并知名于年少一辈。
- 个性特点: 意趣与人不同,有时甚至三年不说话。
- 争议事件与结果: 因与侍中何偃争积射将军徐冲之事,被免官;后重新任职,但因反对某项决策被免职,再被重用后仍因意见不合被免职。
- 官职任命与变动: 被任命黄门侍郎,出任南梁郡太守;后因晋安王子勋叛乱被任命豫司二州南豫州之梁郡诸军事、建武将军、豫州刺史;后因政变被召回,并与杜叔宝等人共事。
- 结局: 最终因政变被召回,并与杜叔宝等人共事,但最终未得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