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既适怀远,虑与天兴私通事泄,请劭杀之。劭密使人害天兴。庆国谓宣传往来,唯有二人,天兴既死,虑将见及,乃具以其事白上。上惊惋,即遣收鹦鹉,封籍其家,得劭、濬书数百纸,皆咒诅巫蛊之言,得所埋上形像于宫内。道育叛亡,讨捕不得。上大怒,穷治其事,分遣中使入东诸郡搜讨,遂不获。上诘责劭、濬,劭、濬惶惧无辞,唯陈谢而已。道育变服为尼,逃匿东宫,濬往京口,又载以自随,或出止民张旿家。
江夏王义恭自盱眙还朝,上以巫蛊告之,曰“常见典籍有此,谓之书传空言,不意遂所亲睹。劭虽所行失道,未必便亡社稷,南面之日,非复我及汝事。汝儿子多,将来遇此不幸尔”
先是二十八年,彗星起毕、昴,入太微,扫帝座端门,灭翼、轸。二十九年,荧惑逆行守氐,自十一月霖雨连雪,太阳罕曜。三十年正月,大风飞霰且雷。上忧有窃发,辄加劭兵众,东宫实甲万人。车驾出行,劭入守,使将白直队自随。
这首诗出自《宋书·卷九十九·列传第五十九·二凶》,作者是范晔。以下是逐句的释义和翻译:
鹦鹉既适怀远,虑与天兴私通事泄,请劭杀之。
译文:鹦鹉已经移居怀远,担心与天兴私下勾结的事情被人发现,就请求劭杀了他。
注释:鹦鹉:一种鸟类,这里可能指的是某种鸟类的名字。
劭密使人害天兴。庆国谓宣传往来,唯有二人,天兴既死,虑将见及,乃具以其事白上。
译文:劭秘密派人杀害天兴。庆国说宣传往来只有两人,天兴死后,庆国担心被牵连,就把事情报告给皇帝。
注释:劭:南朝宋明帝刘彧的儿子,即宋文帝刘义隆。
上惊惋,即遣收鹦鹉,封籍其家,得劭、濬书数百纸,皆咒诅巫蛊之言,得所埋上形像于宫内。
译文:皇帝很惊讶和惋惜,立即命令逮捕鹦鹉,查封了它的家,找到了劭、浚的书信数百张,都是咒诅巫蛊的话,在宫中找到了他们埋藏的人形像。
注释:上:指皇上,即宋文帝刘义隆。
道育叛亡,讨捕不得。上大怒,穷治其事,分遣中使入东诸郡搜讨,遂不获。
译文:道育逃亡,追捕没有成功。皇上大怒,穷究此事,分别派遣宦官前往东面的各郡搜查缉拿,但还是没抓到。
注释:道育:人名,可能是当时某个官员或者人物的代称。
上诘责劭、濬,劭、濬惶惧无辞,唯陈谢而已。
译文:皇帝质问劭和浚,劭和浚害怕而无言以对,只能道歉而已。
注释:诘责:质问责问。
道育变服为尼,逃匿东宫,濬往京口,又载以自随,或出止民张旿家。
译文:道育改换服装为尼姑,隐藏在东宫,浚去京口,又带着他一起走,有时住进平民张旿家。
注释:变服:改变身份或装束。为尼:出家为尼姑。东宫:皇宫的东侧。濬:江夏王刘铄。旿:地名,位于今江苏丹阳市附近。
江夏王义恭自盱眙还朝,上以巫蛊告之,曰“常见典籍有此,谓之书传空言,不意遂所亲睹。劭虽所行失道,未必便亡社稷,南面之日,非复我及汝事。汝儿子多,将来遇此不幸尔”。
译文:江夏王刘义恭从盱眙回来朝廷后,皇上用巫蛊之事来警告他,说“经常看到书籍上有这些记载,称之为书传空言,没想到竟然看到了我所亲眼见到的情况。劭虽然行为失当,但不一定就会灭亡国家。他做皇帝的日子,就不再是我一个人的事了。你儿子很多,将来会遇到这种不幸。”
注释: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上:指皇帝。
先是二十八年,彗星起毕、昴,入太微,扫帝座端门,灭翼、轸。二十九年,荧惑逆行守氐,自十一月霖雨连雪,太阳罕曜。三十年正月,大风飞霰且雷。上忧有窃发,辄加劭兵众,东宫实甲万人。车驾出行,劭入守,使将白直队自随。
译文:之前二十八年出现了彗星,出现在毕宿、昴宿,进入太微垣,扫过帝王座位的端门,熄灭了翼宿和轸宿。二十九年,火星逆行守卫氐宿,从十一月开始连续下雪,阳光很少照耀。三十一年正月,刮起了大风夹杂着雪花还有雷声。皇帝担忧会有阴谋发动,总是给劭增加兵力,东宫实际配备了一万支铠甲。皇帝出行时,劭进入宫殿守卫,派将领率领白直队跟随左右。
注释:先是:在此之前。二十八年:公元442年。二十七年:公元439年。二十九年:公元440年。三十一年:公元444年。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宋明帝刘彧的儿子刘劭因谋害太子刘骏而被追查的过程。诗中提到的“鹦鹉”可能是指某个官员或者人物的代称。诗中描述了刘劭的罪行、他的逃亡、以及皇帝对他的所作所为的反应。最后,诗以皇帝的询问和斥责结束,展现了宫廷内部的动荡和权力斗争。整首诗歌通过叙述历史事件和个人行动,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也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