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笔阵图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昔秦丞相斯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故知达其源者少,闇于理者多。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译文】
笔是书法中非常重要的工具,没有比使用它更重要的了;书法艺术中的精妙之处,没有比书写技巧更关键的了。过去秦国丞相李斯看到周穆王的书法作品,竟然赞叹不已,感叹他的字没有筋骨;蔡文姬(尚书)进入洛阳参观大鸿雁塔石碑,十天都没有离开,感慨他的书法出类拔萃。由此可见,真正懂得书法的人很少,而对书法一窍不通的人却很多。近现代以来,很多人并不学习古人的书法,只是随意地模仿情感来丢弃书法的本真,只记住了一些名字和笔画,有的人甚至连基本的书法知识都不懂,他们见识又少,所以即使能够完成书法创作,也是徒劳无功、白白浪费时间。只有那些真正懂得如何感受和理解事物的人才能理解书法之道。现在我把李斯的《笔法秘诀》进行删减和润色,共总结七点要点,并分别加以描述。这些例子可以供后人学习和参考,希望它们能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