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襄游梦去,陈思朝洛归。
参差结旌旆,掩霭顿骖騑。
变化看台曲,骇散属川沂。
仍令赋神女,俄闻要虙妃。
照梁何足艳,升霞反奋飞。
可言不可见,言是复言非。

【注释】

楚襄:指春秋时楚襄王。陈思:即陈后主,南朝陈国最后一位皇帝。参差:错杂的样子。旌旆:古代帝王的车驾和仪仗。掩霭:云气遮蔽日光。顿骖騑:使骏马停止奔驰。变化:指乐曲的变换。台曲:指《清角之操》等古乐。骇散:指乐曲的演奏声惊散了鱼群。属川沂(yí):流经山东一带的济水、沂水。要虙妃:要离刺杀吴王僚的故事,要虙妃是其妻子。照梁:指《明君》一曲。何足艳:不值得炫耀。升霞:指《九歌·山鬼》中的“朝濯发于汤谷兮,夕晞余于太昊”。反奋飞:反义相对,指《九歌·东皇太一》中的“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可言不可见,言是复言非:用典,可参考《史记·刺客列传》。

【赏析】

这首诗以咏史抒怀为主旨,写诗人因感念历史英雄而抒发感慨,同时借咏史抒怀,表达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慨。全诗八句,每四句分为一组,第一组四句,分别咏楚襄王游梦、陈后主朝洛、参差结旌旆、掩霭顿骖騑;第二组四句,分别写乐曲的变化、演奏惊散鱼群、神女乘船升霞、要离刺吴归隐;最后一组四句,写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赞美和感叹。

全诗前两句写楚襄王游梦、陈后主朝洛,暗寓着诗人对两位君主的讽刺和讥笑。第三、四句写乐曲的变化、演奏惊散鱼群,用典暗喻乐曲的神奇和变化莫测。第五、六句写神女乘船升霞、要离刺吴归隐,用典暗喻神女的美好和要离的英雄行为。最后两句写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赞美和感叹,既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崇敬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之情。整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先分后合的方式,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形成了完整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的突出特点就是运用典故,用典巧妙,寓意深远,含蓄蕴藉。诗人巧妙地将典故与主题结合起来,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丰富,意境更加优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