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望蓟门
燕台客心惊,笳鼓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释与译文
燕台一望客心惊:
- 燕台:古代建筑,这里泛指平卢、范阳一带。
- 客心惊:诗人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
- 笳鼓: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
- 汉将营:汉将的兵营。
- 喧喧:形容声音大而嘈杂。
- 汉将营:汉朝将军的营地。
赏析
《望蓟门》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祖咏的作品。祖咏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于国家大事的担忧和对战争的深刻认识。诗的开头直接点出“心惊”,这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对时局动荡不安的深刻感慨。接下来,诗人通过描绘笳鼓声和边疆将军营地的景象,展现了一幅紧张而又壮观的战争画卷。这种景象不仅仅是对战争场景的描写,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反思和忧虑。诗人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安全的关注以及对战争带来的破坏的担忧。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个人的情感和抱负。虽然祖咏年轻时并非以文采闻名,但他在这里表达了自己渴望为国家立功的愿望。他的言辞表明,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希望能够参与到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用自己的力量保卫国家的安宁。诗的结尾,祖咏通过提到“投笔吏”和“长缨”这两个典故,进一步强调了他希望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决心。这两个典故分别源自班超和终军的故事,都表达了一种不屈不挠、为国家奉献的精神。祖咏通过使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自己未来的坚定信念。这首诗不仅展示了祖咏的个人情感和抱负,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时代精神。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创作,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和社会反映。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唐代诗歌的魅力,还可以深入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