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下面是对每一句的翻译,以及相应的注释:
村居苦寒(译文):住在乡村里,寒冷难耐。
注释:这里的“苦寒”形容了作者在乡村居住时的天气状况。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译文):八年十二月,有五天的雪下得很大。
注释:这句话表明了时间背景和天气状况,暗示了作者所处的时期和所经历的严寒。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译文):竹子和柏树都被冻死了,更何况那些没有衣服的老百姓呢。
注释:“竹柏皆冻死”指的是自然现象,而“况彼无衣民”则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译文):回头看村里的百姓,大概有十分之八九都是贫穷的。
注释:“村闾间”指的是村民之间的邻里关系,而“十室八九贫”反映了当时农村的普遍贫困状况。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译文):北方的风像剑一样锋利,薄薄的被子无法抵御寒风。
注释:“布絮不蔽身”指的是衣物不足以御寒,反映了农民的艰苦生活。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译文):只有在燃烧蒿草和荆棘来取暖的时候,才感到一丝温暖,然后愁苦地坐着等天亮。
注释:“唯烧蒿棘火”指的是农民们为了取暖采取的一种简陋方式,而“愁坐夜待晨”则描绘了他们在寒冷中的无奈与辛酸。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译文):这才知道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农民们特别辛苦。
注释:“大寒岁”指的是冬季最寒冷的季节,而“农者尤苦辛”则是对农民在严冬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忍受的痛苦的赞美。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译文):回头看到我现在的日子,我的住所大门紧闭。
注释:“当此日”表示现在的时间,而“草堂深掩门”则反映了诗人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满足与自豪。褐裘覆絁被,坐卧有余温。(译文):粗毛皮制成的外套和丝绸被褥足以让我保暖,我坐着躺着都觉得暖和。
注释:“褐裘”指的是粗糙的皮毛制成的外套,“覆絁被”指的是用丝绸制成的被褥。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译文):我幸运地避免了饥饿和受冻的痛苦,也没有耕种田地的辛劳。
注释:“幸免饥冻苦”指的是诗人自己能够避免挨饿受冻的情况,而“又无垄亩勤”则表达了他不需要辛勤耕作就能过上安稳的生活。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译文):想到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们,我感到深深的羞愧,我自己是谁呢?
注释:“念彼深可愧”指的是诗人对于自己和他人处境的对比和反思,而“自问是何人”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身份和责任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通过杜甫的眼睛,展现了一个农民在寒冬腊月中艰难生活的场景。诗中充满了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描述和对他们的同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满足和自豪。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观察,诗人表达了对农民的关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是杜甫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