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僧戛碗为龙吟,世上未曾闻此音。一从太尉房公赏,遂使秦人传至今。
初戛徐徐声渐显,乐音不管何人辨。似出龙泉万丈底,乍怪声来近而远。
未必全繇戛者功,真生虚无非碗中。寥亮掩清笛,萦回凌细风。
遥闻不断在烟杪,万籁无声天境空。乍向天台宿华顶,秋宵一吟更清迥。
能令听者易常性,忧人忘忧躁人静。今日铿锽江上闻,蛟螭奔飞如得群。
声过阴岭恐成雨,响驻晴天将起云。坐来吟尽空江碧,却寻向者听无迹。
人生万事将此同,暮贱朝荣动还寂。

【注释】

戛(jiá)铜碗:以铜器敲击发声。

逸僧:即“高僧”,指和尚。

龙吟:龙吟虎啸,形容声音宏亮而有力。

太尉房公:指唐代名将李晟,曾任左监门上将军。

秦人传至今:指李晟在长安时,曾为一位叫刘安节的僧人送饭,刘安节唱了一首“戛铜碗为龙吟”的歌,后来被人们传诵。

龙泉万丈:比喻歌声深沉雄浑。

清笛:指箫、笛等乐器。

寥亮掩清笛,萦回凌细风:指僧人所唱的歌声,高远而悠扬,仿佛笼罩住周围的一切;歌声回荡在微风中,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烟杪:指云雾缭绕的地方。

蛟螭奔飞:指龙腾蛇舞,形容歌声气势磅礴。

铿锽(kēnghán):金铁撞击的声音,这里借指声音响亮。

阴岭:山岭背阴之处。

动还寂:指心情随着歌声起伏波动,最终归于平静。

向者:刚才,指刚才听到的歌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江边听到一个和尚用铜碗击奏发出美妙歌声后写的。诗中描绘了僧人击盘时的情景和歌声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歌声的感受和赞美。

首联“戛铜碗为龙吟歌”写僧人击盘时的情景。诗人看到僧人用铜碗击奏出美妙的歌声,不禁感叹世间竟然未曾听过这样的音乐。

颔联“一从太尉房公赏,遂使秦人传至今”写僧人的歌声被皇帝赏识并流传后世。诗人通过这一转折,表达了对僧人歌声的赞赏之情。

颈联“初戛徐徐声渐显,乐音不管何人辨”写僧人击盘时的节奏感和旋律美。诗人描绘了僧人击盘时的节奏感和旋律美,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美妙的境界之中。

尾联“未必全繇戛者功,真生虚无非碗中”则进一步强调了僧人歌声的神奇之处。诗人指出,僧人之所以能够发出如此美妙的歌声,并非仅仅是依靠他手中的铜碗,而是因为他本身就具有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使得他发出的歌声既真实又虚无,既充满力量又飘渺不定,让人听后久久难以忘怀。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击盘时的情景和歌声特点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空灵、悠远、神秘而又美好的艺术境界。诗人通过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向往之情。同时,这首诗也揭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和幸福,不仅要有外在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有内在的精神追求和境界。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精神和境界,才能够真正做到“能令听者易常性,忧人忘忧躁人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