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解析】

此诗是一首题画诗,以咏茶起兴,以茶喻人,以茶喻世。全诗共六句,前四句写茶之品性,后两句议论,点出题旨。全诗构思巧妙,语言精炼,意境高远。

“越人遗我剡溪茗”,越人将上好的茶叶赠送给诗人,说明这首诗是赠诗。

“采得金牙爨金鼎”,诗人用金齿和金鼎来比喻茶具的精美,说明他对这茶的珍爱之情。“素瓷雪色缥沫香”,洁白如雪的瓷器,清澈透明、香气扑鼻。“何似诸仙琼蕊浆”,“琼蕊”即仙人所饮用的仙酒,这里用来比喻茶。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饮茶可以使人精神清爽、心旷神怡。诗人以“昏寐”、“朗爽”来形容茶的益处。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再次饮茶,可以让人心神清明,犹如飞雨洒落轻尘一般。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道”指道教,这里泛指佛教中的解脱之道。“苦心破烦恼”,苦心是指费尽心思。“破烦恼”,指解除烦恼。

最后两句:“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诗人感叹茶虽然清香高雅,却很少有人知道,世人饮酒大多都是虚妄之举。“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毕卓在瓮中喝酒作乐,陶潜在篱笆下悠然自得。这两个典故,分别借指嗜酒成性的王恺和超然物外的陶渊明,讽刺那些只知道饮酒享乐而不知修道的人。

【答案】

译文:

越地人送给我剡溪的优质嫩芽(茶叶),采摘了金色的芽尖放在金鼎上烹煮。洁白的瓷器像雪花一样洁白,沏出的茶水清澈透明、香气扑鼻。一杯茶喝下去就足以使人消除困倦,精神焕发、心情舒畅。再喝几杯,就能净化心灵,仿佛能听见天空传来的雷声。喝了三杯以后就能领悟到道的境界,何必再去苦苦寻找烦恼呢?这种茶清高绝俗,世上没有谁能真正懂得它,人们喝酒大多是为了排遣心中的烦闷而已。我愁地看着毕卓在瓮里饮酒作乐,笑着欣赏陶潜篱笆下的悠闲自在。

赏析:

这是一首咏茶诗。诗人通过咏茶,抒发自己对人生真谛的领悟。全诗构思精巧,语言简练,意境优美。

首联“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越人赠送的名贵茶叶,用金齿和金鼎来比喻茶具的精美。“素瓷雪色缥沫香”,洁白如雪的瓷器,清澈透明、香气扑鼻。“此物清高世莫知”,世间人很少知道它的好处。

颔联“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饮茶能够令人精神爽快,心胸开阔。“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再饮”是说饮茶之后感觉神清气爽,就像天边忽然飘来了一阵细雨。

颈联“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苦心”就是劳苦心思,“破烦恼”就是解除烦恼。意思是喝茶可以使人心境开朗,摆脱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莫知”即世人不知道。“世人饮酒多自欺”,“自欺”是自我欺骗的意思,指人们喝酒只是为了解闷而已。

尾联“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毕卓在瓮中饮酒作乐,陶潜篱笆下悠闲自在。两个典故分别借指嗜酒成性的王恺和超然物外的陶渊明,讽刺那些只知道饮酒享乐而不知修道的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