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君之道,何以为明。
功不滥赏,罪不滥刑。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
王至是然,可为明焉。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诗歌的能力,重点把握诗意和内容。
二风诗十篇治风诗五篇其四至正
“二风诗十篇”即《甫田》、《大田》等十二篇诗。《甫田》、《大田》等诗都是描写农事的诗。《甫田》以“载见西畴”、“黍稷薿薿”,来写农民耕作的勤劳;《大田》以“我疆我理,南东其亩”、“我取其陈,食我农夫”来写农民的收获。
治:治理。
五篇:指《甫田》、《大田》等十二篇诗。《诗经》中共有三十篇,其中“二风”共十五首,所以称“十篇”。
其四:指《甫田》、《大田》等十二篇诗的第四篇。《诗经》中的诗篇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称为“篇”或“章”,所以这里说“其四”,指的是《甫田》的第四节。
至正:最正当的道理。
为君之道,何以为明。
“至正”是治国的原则。《尚书》有“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的说法,认为国家的法律应该宽厚、宽大、宽容。孔子在《礼记·中庸》里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说,诚信是上天的法则,真诚地实践它,便是人应当遵循的道路。因此,君主应本着诚信原则去治理天下,使政治清明、社会和谐。
功不滥赏,罪不滥刑:功劳不滥加奖赏,过失不滥施刑罚。
滥:过分,过度。
赏:赏赐。刑:刑罚。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正直的言论便听,虚伪的言辞不听。
谠:正直。谄:谄媚。
王至是然,可为明焉:大王到了这个地步,就可以称得上明智了。
王:指国君。
是:这。
然:这样。
可:能够。
明:聪明,明智。
赏析:
此诗前四句为总述,说明国君治国的基本原则是诚信。第五六句为分述,具体论述这一原则。第七八句再次点明这一原则的重要性。最后两句是对这一原则的最好证明。全诗以诚信为主题,层层深入,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