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官欲往九龙潭,旄节朱幡倚石龛。
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诗文内容、分析诗歌表达技巧和赏析诗词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首先要读懂诗作的内容,通过读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再根据注释对诗中重点字词进行赏析,最后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注意要与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相结合。
本题要求赏析诗歌的意境。“仙官欲往九龙潭,旄节朱幡倚石龛”的意思是:仙官想要前去九龙潭,旄节朱幡依靠在石崖上。“旌旗”,即旗帜。“旄”,“旄头”,古代用牦牛尾毛装饰的旗杆或旗子。这里指旗帜。“倚石龛”,指靠山崖上的岩石。“龛”,指佛塔或道观。“旌旗”,即旗帜。“旄”,“旄头”,古代用牦牛尾毛装饰的旗杆或旗子。这里指旗帜。“倚石龛”,指靠山崖上的岩石。“龛”,指佛塔或道观。“欲往九龙潭”,意思是:想要去九龙潭,“九龙潭”,是一处著名的瀑布群,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黄山风景区内。
“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的意思是:山高耸入云,好像把天空都压低了,洞里穿过江底,好像从江南飞出来。“九天”,天上最高处。“半天”,半天空,指高空。“压”,压住、压到。“九天”,指极高处,喻山峰之高峻。“江底”,指长江底部。“江南”,指南方。“洞穿”,穿透、贯穿。“穿江底”,指穿过江底。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杉松”指杉树和松树。“杉松带雨”,即杉树和松树经常被雨淋湿,形容杉树和松树长势旺盛,枝叶茂盛。“带雨”,带有雨珠。“夕阳苍翠忽成岚”,指夕阳映照着苍翠的山色,忽然间变成云雾缭绕的景象。“苍翠”,青葱翠绿的样子;形容山的景色。 “忽成”,突然成为。“岚”,雾气,云气。“忽成岚”,形容景象变化迅速而神奇。“苍翠”形容山的颜色,“忽成岚”形容景象的变化,两句互文见义,形象描绘出了黄山四季变换的自然美景。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意思是:请你告诉我有谁迎着白鹤而来,我已经把苏耽送到衡岳去了。“双白鹤”指两只白色的鹤。“来”,来到,到来。“衡岳”,指衡山和南岳(衡山),相传大禹治水时在此铸九鼎,后舜南巡至此,遂封诸帝为诸侯。《晋书·谢安传》:“谢家于秦亡后,虽雅道犹存,然微时,未尝不为世人所笑……安尝言:‘吾亲识二三子,平生亲友,便觉尘隔。’及东山还,乃叹曰:‘我当年应同鸡鸣狗吠时,登西山宴息,便觉寥落。’今复过之,故有所述。”
【答案】
译文:
仙官想要前往九龙潭,旄节朱幡倚靠山崖。
山高耸入云霄,好像把天空都压低了,洞穿江底,好像从江南飞出来。
瀑布杉松经常被雨淋湿,夕阳映照下的山色突然变成白云缭绕。
请告诉我是谁迎接着白鹤而来,我已经把苏耽送到衡岳去了。
赏析: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前二句写景,写仙人欲去九龙潭。“欲”字写出了仙人的行动意图和动作状态,表现出仙人的急切心情。“倚”字写出了仙人的动作,使画面生动起来。第三句由景入情,写山的高峻。“半天”既写出山的高峻,又表现了山的险峻,给人以视觉冲击感和震撼力。“洞穿”一词,既写出了山的险峻,又表现出山的深邃,使人感到山的深不可测,引人遐思。第四句写日暮时分的景色。日暮时分,夕阳斜照,一片苍翠,忽然之间云气升腾,形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苍翠”一词,既写出了山的苍翠之色,又表现了山的生机勃勃、生气勃勃的特点。
全诗构思巧妙,以景写人。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和行为特征。前三句分别写仙官欲去九龙潭,山的高峻,日暮时分的景色,都是通过拟人的手法,将景物赋予人的行为特点和情感色彩。第四句则是写诗人自己送别朋友的情景,也是通过拟人手法表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