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军多住寺,此夜后池秋。
自与山僧伴,那因洛客愁。
卷帘霜霭霭,满目水悠悠。
若有诗相赠,期君忆惠休。
秋夜忆兴善院寄苗发
右军多住寺,此夜后池秋。
自与山僧伴,那因洛客愁。
卷帘霜霭霭,满目水悠悠。
若有诗相赠,期君忆惠休。
注释:
- 右军:指王羲之,因为书法造诣深厚,人称右军将军。
- 后池秋:指夜晚的后池景色如秋天一般。
- 自与山僧伴:自己和山里的僧人一起度过。
- 那因洛客愁:哪能因为洛阳客人的忧愁而感到悲伤呢?
- 卷帘霜霭霭:卷起窗帘时,看到外面飘着细薄的云雾。
- 满目水悠悠:眼中所见都是流水,感觉它们在悠悠荡漾。
- 若有诗相赠:如果有什么诗可以相赠。
- 期君忆惠休:希望你也能记住王惠休(即王献之)的诗作。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友人思念之情的诗。首句“右军多住寺”,直接提到了王羲之常常居住在寺庙之中,暗示了诗人对王羲之的敬仰之情。接下来,“此夜后池秋”描绘了夜晚后池的秋意,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宁静、清冷的氛围。
第二句“自与山僧伴”,表达了诗人与山中的僧人一起度过的时光。这里的“自与”表示自己主动选择与僧人相伴,可能意味着诗人渴望远离城市的喧嚣,寻找内心的宁静。
第三句“那因洛客愁”,则是一种反问,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所遭遇的忧愁并不认同或理解。这里的“洛客”可能是指洛阳的文人骚客,而“那因”则是表示原因。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达,展现了他对友人境遇的同情和关心。
接下来的四句,“卷帘霜霭霭”、“满目水悠悠”,都是通过视觉描写来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在卷帘时看到的是窗外飘动的云雾,而眼中所见则是流动的水波,这些自然景象都给人以静谧、淡泊的感觉。
最后两句“若有诗相赠,期君忆惠休”,则是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他希望能够收到友人的诗歌,并希望友人能够回忆起王献之(即王惠休)的诗句。这里的“期”字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友人的期待。同时,“忆惠休”也暗示了诗人对王惠休的敬仰之情,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情。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