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升山寺,城中望宛然。
及登无半日,欲到已经年。

注释

城外升山寺,城中望宛然。 城外的升山寺在城外,而人们却可以清晰地看到。 城内外距离远,但人们却能清楚地看到。

及登无半日,欲到已经年。 登上山顶需要半天的时间,而人们却感觉已经过了一年。 登高时时间感觉过得很慢,但实际时间却很快地过去了。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春天所作。诗中描写的是诗人在登升山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景物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城外升山寺”,交代了诗人所处的位置和视野范围。“城外”一词,不仅表明了诗人身处城外,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升山寺是杜甫家乡的一座著名古刹,他曾多次游览并留有诗作。这里,诗人用“城外”二字,既点明了自己的地理位置,又表达了他对这座古寺的深深怀念。

次句“城中望宛然”,则是进一步描述了诗人在城内所看到的景象。这句诗中的“城中”二字,既指杜甫所在的城市,也暗示了他在城市中的身份地位。“望宛然”三字,则描绘出了诗人眼中看到的家乡景象。这里的“宛然”,意味着清晰可见、栩栩如生。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第三句“及登无半日,欲到已经年”,是全诗的核心部分。这里,诗人用对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及登”“欲到”二字,分别表示了诗人登山的过程和目的。“半日”二字,则暗示了诗人在登山过程中感受到的时间流逝之快。“已经年”三字,则是诗人对自己在山上停留时间的夸张表达。这句诗中的“已经年”并非真的指一年,而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深,仿佛时间在此刻变得异常漫长,仿佛已经度过了漫长的一年。

最后一句“赏析”,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诗歌的字面上,更体现在诗歌的内涵上。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