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草堂主,而今虽在鬓如丝。
登山寻水应无力,不似江州司马时。
渐伏酒魔休放醉,犹残口业未抛诗。
君行过到炉峰下,为报东林长老知。
三十年前草堂主,
而今虽在鬓如丝。
登山寻水应无力,
不似江州司马时。
渐伏酒魔休放醉,
犹残口业未抛诗。
君行过到炉峰下,
为报东林长老知。
注释与赏析:
三十年前草堂主:回忆起过去曾经是庐山上的草堂主人。三十年前指诗人离开庐山的时间,那时他在草堂主的位置上。
而今虽在鬓如丝:现在虽然已年老,但是头发已经变得稀疏如丝。这里的“鬓如丝”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岁月流逝的沧桑感和对自己年龄增长的无奈。
登山寻水应无力,
不似江州司马时:诗人感慨现在的生活状态与往昔不同,无法像过去那样自在地游山玩水,失去了往日的悠闲和洒脱。这里的“登山寻水”和“江州司马”都是古代文人墨客常用的意象,通过对比,传达出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状的不满。
渐伏酒魔休放醉,
犹残口业未抛诗:诗人意识到饮酒过量会对身体造成损害,因此决定不再放纵自己,要控制饮酒量。同时,他意识到自己还有未完成的诗歌创作,表示不会放弃写作。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在生活态度和文学创作方面的自觉约束。
君行过到炉峰下,
为报东林长老知:诗人希望有人能够理解他的苦衷和处境,特别是对于东林寺的长老和尚。这里可能是诗人在向对方倾诉自己的困境和感受,希望得到对方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