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雨三年别,风波万里行。
愁来正萧索,况见古人名。
注释:我与钱侍郎分别三年,现在他正在万里风波之中。忧愁袭来,更加萧索,何况看见他的题名。
赏析:此诗写于诗人离京赴边之时。首联写别情,二、三两联写愁怀。“愁来”一句,点明离别的伤感。最后以古人名句作结,既抒发了诗人的情怀,又表现出其高远的境界。
云雨三年别,风波万里行。
愁来正萧索,况见古人名。
注释:我与钱侍郎分别三年,现在他正在万里风波之中。忧愁袭来,更加萧索,何况看见他的题名。
赏析:此诗写于诗人离京赴边之时。首联写别情,二、三两联写愁怀。“愁来”一句,点明离别的伤感。最后以古人名句作结,既抒发了诗人的情怀,又表现出其高远的境界。
天涯知有鸟窠名出自《鸟窠和尚赞》,天涯知有鸟窠名的作者是:白居易。 天涯知有鸟窠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天涯知有鸟窠名的释义是:天涯海角都知晓有鸟窠这个地名。 天涯知有鸟窠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天涯知有鸟窠名的拼音读音是:tiān yá zhī yǒu niǎo kē míng。 天涯知有鸟窠名是《鸟窠和尚赞》的第4句。 天涯知有鸟窠名的上半句是:
曾结草庵倚碧树出自《鸟窠和尚赞》,曾结草庵倚碧树的作者是:白居易。 曾结草庵倚碧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曾结草庵倚碧树的释义是:曾结草庵倚碧树:曾经搭建草屋,靠着绿树而居。 曾结草庵倚碧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曾结草庵倚碧树的拼音读音是:céng jié cǎo ān yǐ bì shù。 曾结草庵倚碧树是《鸟窠和尚赞》的第3句。 曾结草庵倚碧树的上半句是
一纳麻衣称道情出自《鸟窠和尚赞》,一纳麻衣称道情的作者是:白居易。 一纳麻衣称道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一纳麻衣称道情的释义是:一纳麻衣称道情:意为和尚穿上简单的麻衣,自称是追求道情的人。这里的“麻衣”指的是简朴的麻布衣服,常用来象征清贫的生活和出家人的朴素;“道情”则是指对佛教或道家等宗教教义的追求和修行。整句表达了诗人对和尚生活方式的赞赏,认为他虽衣着简朴,却一心向道
形羸骨瘦久修行出自《鸟窠和尚赞》,形羸骨瘦久修行的作者是:白居易。 形羸骨瘦久修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形羸骨瘦久修行的释义是:形羸骨瘦久修行:形容和尚修行时间久远,形体消瘦,骨瘦如柴。 形羸骨瘦久修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形羸骨瘦久修行的拼音读音是:xíng léi gǔ shòu jiǔ xiū xíng。 形羸骨瘦久修行是《鸟窠和尚赞》的第1句。
吁嗟乎驺虞出自《驺虞画赞》,吁嗟乎驺虞的作者是:白居易。 吁嗟乎驺虞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吁嗟乎驺虞的释义是:“吁嗟乎驺虞”中的“吁嗟乎”是感叹词,表示惊叹或赞叹的情感,而“驺虞”指的是传说中的吉祥之兽,通常用来象征美好或仁慈。因此,整句的意思是对驺虞表示赞叹和钦佩之情。 吁嗟乎驺虞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吁嗟乎驺虞的拼音读音是:xū jiē hū zōu yú。
后不见来者出自《驺虞画赞》,后不见来者的作者是:白居易。 后不见来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后不见来者的释义是:后不见来者:指身后没有继承者或追随者。 后不见来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后不见来者的拼音读音是:hòu bù jiàn lái zhě。 后不见来者是《驺虞画赞》的第20句。 后不见来者的上半句是:前不见往者。 后不见来者的下半句是:吁嗟乎驺虞。
前不见往者出自《驺虞画赞》,前不见往者的作者是:白居易。 前不见往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前不见往者的释义是:前不见往者:指前面看不到过去的人或事,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遥远。 前不见往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前不见往者的拼音读音是:qián bù jiàn wǎng zhě。 前不见往者是《驺虞画赞》的第19句。 前不见往者的上半句是:已矣夫。
已矣夫出自《驺虞画赞》,已矣夫的作者是:白居易。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释义是:已经结束了。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拼音读音是:yǐ yǐ fū。 已矣夫是《驺虞画赞》的第18句。 已矣夫的上半句是: 已矣夫。 已矣夫的下半句是:前不见往者。 已矣夫的全句是:已矣夫,已矣夫,前不见往者,后不见来者,吁嗟乎驺虞。 已矣夫,已矣夫
已矣夫出自《驺虞画赞》,已矣夫的作者是:白居易。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释义是:已矣夫:表示感叹,相当于“唉”或“啊”,用于表达遗憾、惋惜或感叹的情绪。 已矣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已矣夫的拼音读音是:yǐ yǐ fū。 已矣夫是《驺虞画赞》的第17句。 已矣夫的上半句是:孰知之乎。 已矣夫的下半句是:已矣夫。 已矣夫的全句是:已矣夫,已矣夫
孰知之乎出自《驺虞画赞》,孰知之乎的作者是:白居易。 孰知之乎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孰知之乎的释义是:“孰知之乎”意为“谁知道呢?”或“谁又能知道呢?”表达了一种疑问或反问的语气。 孰知之乎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风格是:诗。 孰知之乎的拼音读音是:shú zhī zhī hū。 孰知之乎是《驺虞画赞》的第16句。 孰知之乎的上半句是: 是耶非耶。 孰知之乎的下半句是: 已矣夫。
【注释】 宿阳城驿:在今陕西省商县东,是古代通往商山的必经之地。 亲故寻回驾:亲人和朋友都来送别。 妻孥:妻子儿女。 未出关:尚未走出潼关。 凤皇池:即凤台水,位于商州西北。 商山:在今河南省境内,汉文帝曾游此山,故名“商山”。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时诗人正由陕西赴江西,途经商山时,与友人相别,有感而作。全诗构思精巧,语言明畅,写景抒情,情调凄婉悲凉。
【诗句释义】 不睡:指睡不着。 焰短:火苗短小,形容炉火微弱。 寒缸尽:指冬天寒冷,炉火熄灭,比喻生活清苦。 声长:声音延长。 晓漏迟:指夜深了,但漏壶中水声还未响,比喻天已快亮。 年衰:年纪大了,身体衰弱,睡眠不好。 自无睡:自己没有睡着。 不是守三尸:不是被“三尸”缠身(即神魂不安),所以睡不着。 【诗句翻译】 我无法安眠,是因为冬天炉火微弱,生活贫苦; 夜晚很长,但我的床铺空着很久了,
莫走柳条词送别 南陌伤心别离,东风满把春意浓。杨柳虽弱情更切,劝酒胜于人意深。 注释:在南边的小路上,我们伤心地告别,春风轻轻吹过,万物充满生机。不要小看那柔弱的杨柳,它在春天里展现出更加动人的姿态;虽然它不如人的力量强大,但它所传达的情感却远胜于任何人。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以五言绝句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场景的感受和思考
注释: 城上的鼓声咚咚作响,早上晚上的官府衙门。 为官的我懒得出门,看尽了城外的落花。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城楼上所看到的景象,以及自己因工作繁忙而无法出城的无奈心情。 首句“城上鼕鼕鼓,朝衙复晚衙”,描绘了城楼上的鼓声响彻天空,早上和晚上的官府衙门都在忙碌的景象。这两句通过对声音和动作的描绘,展现了城市生活的繁华与忙碌。 次句“为君慵不出,落尽绕城花”
【解析】 1. “郭外迎人月”一句中的“迎”是动词,有迎接的意思。“月”在此处指月亮。 2. “湖边醒酒风”一句中的“醒”是动词,有清醒、清醒之意。“醉”指醉酒。 3. “谁留使君饮”一句中的“留”是动词,有留下的意思。“使君”即诗人的自称。 4. “红烛在舟中”一句中的“烛”为名词,指蜡烛。“舟中”指船上。 5. 这首诗的译文:城外月光洒满湖面,湖畔微风吹拂,使人清醒。是谁留住了你喝酒
诗名:见李苏州示男阿武诗自感成咏 遥羡青云里,祥鸾正引雏。 自怜沧海伴,老蚌不生珠。 注释: 1. “遥”表示遥远地羡慕 2. “青云里”指的是高远的天空 3. “祥鸾正引雏”中的“祥鸾”指祥和的鸾鸟,象征美好 4. “引雏”指引导着小鸡 5. “自怜”表示自我怜悯 6. “沧海”代指海洋,象征广阔的背景 7. “老蚌不生珠”中的“老蚌”指老蚌鱼,寓意岁月变迁无法重现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