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木多蓊郁,兹桐独亭亭。
叶重碧云片,花簇紫霞英。
是时三月天,春暖山雨晴。
夜色向月浅,闇香随风轻。
行者多商贾,居者悉黎氓。
无人解赏爱,有客独屏营。
手攀花枝立,足踏花影行。
生怜不得所,死欲扬其声。
截为天子琴,刻作古人形。
云待我成器,荐之于穆清。
诚是君子心,恐非草木情。
胡为爱其华,而反伤其生。
老龟被刳肠,不如无神灵。
雄鸡自断尾,不愿为牺牲。
况此好颜色,花紫叶青青。
宜遂天地性,忍加刀斧刑。
我思五丁力,拔入九重城。
当君正殿栽,花叶生光晶。
上对月中桂,下覆阶前蓂。
泛拂香炉烟,隐映斧藻屏。
为君布绿阴,当暑荫轩楹。
沈沈绿满地,桃李不敢争。
为君发清韵,风来如叩琼。
泠泠声满耳,郑卫不足听。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名为《和答诗十首·其三》。下面是逐句翻译与注释:
诗句翻译与解释:
- 山木多蓊郁,兹桐独亭亭。 —— 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只有这棵桐树挺拔而高耸。
- 注解:形容桐树在茂密的森林中格外显眼,独自显得特别挺拔。
- 叶重碧云片,花簇紫霞英。 —— 树叶如翠绿的白云般厚重,花朵像紫色的霞光般聚集。
- 注解:形象地描绘了桐树繁盛时叶片的厚重与花朵的密集。
- 是时三月天,春暖山雨晴。 —— 那时正是春天,天气温暖,山中细雨初晴。
- 注解:描绘了桐树所在之地春意盎然的景象。
- 夜色向月浅,闇香随风轻。 —— 夜色渐深时,月光洒下淡淡光芒,桐花香随微风飘散。
- 注解:营造了一种静谧、幽美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夜晚宁静的美。
- 行者多商贾,居者悉黎氓。 —— 行走的大多是商人,居住的大多是百姓。
- 注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 无人解赏爱,有客独屏营。 —— 没有人理解欣赏它的美丽,只有游客独自欣赏它。
- 注解:揭示了人们对自然美的冷漠态度,以及游客对它的喜爱。
- 手攀花枝立,足踏花影行。 —— 我手攀着树枝站立,脚踩着花的影子行走。
- 注解:表现诗人对桐花的热爱,以及他亲身接触并感受桐花的姿态。
- 生怜不得所,死欲扬其声。 —— 生时可怜它不能得到应有的位置,死后却想让它的声音传扬。
- 注解:表达了诗人对桐花命运的同情及对其美好愿望的寄托。
- 截为天子琴,刻作古人形。 —— 被切成制作乐器的材料,雕刻成古人的模样。
- 注解:暗示了桐树的珍贵与价值,被用作乐器材料和雕刻对象。
- 云待我成器,荐之于穆清。 —— 就像云朵等待我来成就一番事业一样,我会将它献给皇上。
- 注解:体现了诗人对功名的渴望及对未来的期许。
- 诚是君子心,恐非草木情。 —— 诚然是君子的心,恐怕不是草木的情感。
- 注解:诗人用此表达自己的高尚情操,同时也批评了那些只追求物质利益的人。
- 胡为爱其华,而反伤其生。 —— 为什么要爱惜它的花朵,反而伤害了它的生长。
- 注解: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于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所带来的副作用的担忧。
- 老龟被刳肠,不如无神灵。 —— 被剖开的乌龟,还不如没有神灵。
- 注解:通过比喻,强调了生命的宝贵和不可侵犯性。
- 雄鸡自断尾,不愿为牺牲。 —— 雄鸡自己断去尾巴,不愿意成为祭品。
- 注解:表达了动物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珍视。
- 况此好颜色,花紫叶青青。 —— 而且这美好的颜色,花朵的颜色是紫色的绿叶也是青青的。
- 注解:再次强调了桐花的美丽及其独特之处。
- 宜遂天地性,忍加刀斧刑。 —— 应当顺应自然的本性,怎么能施加刀斧之刑呢。
- 注解: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追求。
- 我思五丁力,拔入九重城。 —— 我思念五丁力士,能够将他们拔进九重天城。
- 注解:象征了诗人对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渴望。
- 当君正殿栽,花叶生光晶。 —— 当你在正殿种下它们时,它们的叶子会发出光亮晶莹。
- 注解:寓意希望桐花能在皇家殿堂中得到赏识和保护。
- 上对月中桂,下覆阶前蓂。 —— 上面对照着月亮中的桂花,下面覆盖着台阶前的蓂草。
- 注解:比喻桐花如同高贵的月中桂花,而蓂草则是吉祥的象征。
- 泛拂香炉烟,隐映斧藻屏。 —— 轻轻拂动香炉的烟雾,隐约映衬在雕刻精美的屏风上。
- 注解:描绘了桐花散发香气的场景和其在装饰环境中的美态。
- 为君布绿阴,当暑荫轩楹。 —— 为您布下绿色的荫凉,在夏天能遮蔽房屋的轩檐。
- 注解:体现了诗人对君王的忠诚和愿意为其服务的决心。
- 沈沈绿满地,桃李不敢争。 —— 深深的绿色覆盖了大地,桃花李子也不敢与之竞争。
- 注解:赞美桐花之美,使其成为自然界中最耀眼的存在。
- 为君发清韵,风来如叩琼。 —— 为您发出清新的音韵,风吹来就像敲击琼瑶。
- 注解:形容桐花散发出的清香能令人心旷神怡,如同琼瑶一般珍贵。
- 泠泠声满耳,郑卫不足听。 —— 清凉的声音充盈耳边,郑国的歌声和卫国的音乐都不值得一听。
- 注解:比喻桐花的美妙声音超越其他音乐,值得倾听。
这首诗通过对桐花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与向往之情,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对自然和谐之美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