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适忘四支,心适忘是非。
既适又忘适,不知吾是谁。
百体如槁木,兀然无所知。
方寸如死灰,寂然无所思。
今日复明日,身心忽两遗。
行年三十九,岁暮日斜时。
四十心不动,吾今其庶几。
【注释】:
- 隐几:隐居在几案旁。
- 身适忘四支(四肢): 身体感觉舒适,忘记了四肢的感觉。
- 心适忘是非(对错、正确与错误):心灵感到舒适,忘记了一切是非、对错。
- 既适又忘适:既有身体的舒适,又有心灵的舒适。
- 不知吾是谁:不知道我自己是谁。
- 百体如槁木:全身像枯槁的树木一样。
- 兀然无所知:完全没有任何知识。
- 方寸如死灰(指人的内心):内心像死灰一样。
- 寂然无所思:心里一片寂静,什么也不想。
- 今日复明日:今天又重复昨天的生活。
- 身心忽两遗:身体和精神突然都消失了。
- 行年三十九:年龄三十岁,已到中年。
- 岁暮日斜时:年末夕阳西下时。
- 四十心不动:到了四十岁时,心情依然平静。
- 吾今其庶几:现在我大概接近了一点。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自己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思考和反思的诗。诗中通过描述诗人在静坐时的身心感受,表达了他对物质欲望的超脱以及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首句”隐几”描绘了诗人选择在安静的地方休息的情景,”身适忘四支”则进一步描述了他的身体感受,即身体感觉舒适,忘记了四肢的感觉。这里的“四支”是身体四肢的意思,暗示了作者已经达到了一种极致的放松状态。
第二句”心适忘是非(对错、正确与错误)”进一步扩展了上一句的感受,强调了心灵上的舒适和超然。在这里,诗人将身体和心灵的舒适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身心合一的状态。
接下来的诗句”既适又忘适”进一步描述了这种状态,既有身体的舒适,又有心灵的舒适。这种身心俱乐的状态使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接下来的几句”百体如槁木,兀然无所知”和”方寸如死灰,寂然无所思”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无为的状态。这里用了”槁木”和”死灰”两个词语来形容诗人内心的空虚和寂静,表达了他对世俗世界的超然态度,也反映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思考。
最后两句”今日复明日,身心忽两遗”和”行年三十九,岁暮日斜时”则是诗人对人生经历的回顾和总结。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人生态度的转变和成长。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生活状态的描述,展现了他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脱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以及他对人生经历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待。这首诗不仅是一种对个人生活状态的反思,也是一种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