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二年秋,我年三十七。
长庆二年秋,我年五十一。
中间十四年,六年居谴黜。
穷通与荣悴,委运随外物。
遂师庐山远,重吊湘江屈。
夜听竹枝愁,秋看滟堆没。
近辞巴郡印,又秉纶闱笔。
晚遇何足言,白发映朱绂。
销沉昔意气,改换旧容质。
独有曲江秋,风烟如往日。

诗句解释与译文:

  1. 元和二年秋,我年三十七。
  • 注释: 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二指的是第二年,即公元806年,秋是指秋季。”三十七”指的是诗人的年龄。
  • 译文: 元和二年(806年)秋天,我二十七岁。
  1. 长庆二年秋,我年五十一。
  • 注释: 长庆是唐穆宗的年号,也是诗人在任期间的第三年。
  • 译文: 长庆二年(822年)秋天,我五十二岁。
  1. 中间十四年,六年居谴黜。
  • 注释: “中间十四年”指作者在元和、长庆年间共生活了十六年。”六年居谴黜”指在这期间他曾被贬谪六次。
  • 译文: 这中间的十四年中,有六年时间我被罢免官职,遭受贬谪。
  1. 穷通与荣悴,委运随外物。
  • 注释: “穷通”指人生的得失和贫富变化。”荣悴”指荣华富贵与衰败失意。”委运随外物”表示任由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 译文: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富贵还是贫困,我都顺其自然,听从命运的安排,顺应外在环境的变化。
  1. 遂师庐山远,重吊湘江屈。
  • 注释: “遂师庐山远”意味着诗人选择远离尘嚣,去庐山隐居修行。”重吊湘江屈”则可能指诗人再次到访湘江边吊唁屈原。
  • 译文: 然后我选择了远离世俗喧嚣,去庐山隐居修身养性;又再次来到湘江旁悼念屈原。
  1. 夜听竹枝愁,秋看滟堆没。
  • 注释: “竹枝”是一种古代的民歌形式,常用于表达哀愁。”滟堆”可能是指某种水边的景致或者物体因秋天的水面波动而消失。
  • 译文: 深夜里听到那悲伤的《竹枝》曲调,秋天看着水面的波动让滟堆沉没。
  1. 近辞巴郡印,又秉纶闱笔。
  • 注释: “巴郡”指巴陵郡,古地名,此处指代诗人曾经任职的地方。”纶闱笔”则指翰林院的笔。
  • 译文: 最近辞去了巴郡的官职,现在又执掌翰林院的笔杆子。
  1. 晚遇何足言,白发映朱绂。
  • 注释: “晚遇”指的是晚年的经历或遭遇。”何足言”意指不值得说太多。”白发”和”朱绂”分别指代老年的发色和官服上的朱色印章。
  • 译文: 晚年的经历和遭遇不值得多言,满头的白发映衬着官服上的红印。
  1. 销沉昔意气,改换旧容质。
  • 注释: “销沉”指失去原有的锐气和志向。”改换”则是改变的意思。
  • 译文: 我失去了往日的意气风发,换了一种新的面容和气质。
  1. 独有曲江秋,风烟如往日。
  • 注释: “独有”意为只有,此处强调诗人独自欣赏曲江的秋季景色。
  • 译文: 唯有曲江的秋天,风烟仿佛还是当年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通过回忆诗人在不同时期的生涯经历,表达了他对人生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沉思。从年轻时的积极进取,到中年的遭遇挫折,再到现在的自我调整和接受,每个阶段的转变都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不同理解和态度。诗中使用了许多象征和比喻,如“秋风”、“滟堆”等,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深度。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体现了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