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嵚崟。
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
嵌空华阳洞,重叠匡山岑。
邈矣仙掌迥,呀然剑门深。
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阴。
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沈沈。
天姿信为异,时用非所任。
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
何乃主人意,重之如万金。
岂伊造物者,独能知我心。
【诗句】
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嵚崟。 (1)
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 (2)
嵌空华阳洞,重叠匡山岑。 (3)
邈矣仙掌迥,呀然剑门深。 (4)
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阴。 (5)
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沈沈。 (6)
天姿信为异,时用非所任。 (7)
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 (8)
何乃主人意,重之如万金。 (9)
岂伊造物者,独能知我心。 (10)
【译文】
太湖石远看巍峨壮观,近看则显得奇特挺拔。它高达八九尺,但形状却像千万寻的山峰那样雄伟壮丽。太湖石被嵌入华阳洞中,与匡山的石峰相叠加。遥看太湖石如同仙境中的手掌,又似剑门关前的深谷。它的质地和外形在古今之中独占鳌头,其颜色随着天气变化而变化,从晴到阴无一不备。还没到秋天就感到凉爽,要下雨的时候先变得阴沉。它独特的自然天姿让人感到惊异,然而它并不常用来制作器物。所以人们常常说:“磨刀还需磨砺,打布还需砧。”为什么主人如此珍爱它呢?简直就像对待万两黄金一样。难道只有造化之灵才能理解人的内心世界吗?
【赏析】
这首诗以太湖石为题,描绘了太湖石的自然形态、特点和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价值。诗中通过对太湖石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诗的前四句“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嵚崟。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是对太湖石远观和近观的形象描述。这里的“嵯峨”、“嵚崟”是形容太湖石的形状和气势,给人一种雄壮、威严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太湖石的高不可攀、难以接近的特点。
“嵌空华阳洞,重叠匡山岑”这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太湖石的立体感和层次感。华阳洞和匡山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名山,这里用来比喻太湖石的宏伟壮观。同时,“岑”字的使用则使得太湖石更加生动、有活力。
诗的后半部分“邈矣仙掌迥,呀然剑门深”则通过比喻手法,将太湖石比作仙人的手掌和剑门,形象地描绘了太湖石的神秘、深邃和威严。这里的“邈矣”和“呀然”都表示了一种遥远、深邃的感觉,使得太湖石显得更加神秘莫测。
“形质冠今古,气色通晴阴”则是对太湖石整体特征的赞美。这里的“冠今古”表示太湖石在古今之中无与伦比的地位,而“气色通晴阴”则是指太湖石随天气变化而变化的特性,既表现了它的自然之美,也反映了它的灵动和适应性。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成功地将太湖石这一自然景观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