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亦嗟发落,暮亦嗟发落。
落尽诚可嗟,尽来亦不恶。
既不劳洗沐,又不烦梳掠。
最宜湿暑天,头轻无髻缚。
脱置垢巾帻,解去尘缨络。
银瓶贮寒泉,当顶倾一勺。
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
因悟自在僧,亦资于剃削。
注释:
嗟:叹词。发落:指头发稀疏。朝亦:早晨也。暮亦:晚上也。
落尽诚可嗟,尽来亦不恶:头发脱落得很多,确实令人叹息。即使头发都掉了,也不觉得厌恶。
既不劳洗沐,又不烦梳掠:既不用洗头,也不用梳理。
最宜湿暑天,头轻无髻缚:特别是在夏天湿热的时候,头发轻薄,没有束发的习惯,显得更美。
脱置垢巾帻,解去尘缨络:把脏兮兮的头巾摘下,解开缠在头上的丝带。
银瓶贮寒泉,当顶倾一勺:用一个银制的瓶子盛满清凉的水,倒在头上。
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那清凉的感觉就像醍醐一般流进了我的心里,让我感到非常快乐。
因悟自在僧,亦资于剃削:我突然明白了这个道理,也明白了出家人为什么需要剃光头。
赏析:
这是一首写佛门中人剃度仪式的诗。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剃度仪式前的种种准备和感受,后半部分则描写剃度的整个过程和体验。
首句“嗟发落”,感叹头发掉落,表现出对头发掉落的惋惜。第二句“朝亦嗟发落,暮亦嗟发落”进一步强调了头发掉落的频繁和严重程度,表现出对这种情况的无奈和悲哀。
接下来两句“落尽诚可嗟,尽来亦不恶”,表达了虽然头发掉落了很多,甚至让人感到遗憾,但是一旦全部落下,也不会让人觉得有什么不好。这种乐观和豁达的态度,让人心生感动。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开始进入主题,描述了剃度仪式前的准备工作。他提到了“既不劳洗沐,又不烦梳掠”,说明在剃度之前,不需要进行繁琐的清洁工作,也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梳妆打扮。这体现了禅宗对于世俗生活的超脱和淡泊。
诗人转向了剃度的过程。他描述了将头发洗净、晾干后,用银瓶盛满清凉的水,倒向头顶的情景。这样的细节描绘,使得整个剃度过程显得格外神圣和庄重。
最后两句“有如醍醐灌,坐受清凉乐”则将读者带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这可以理解为,通过这次剃度仪式,诗人仿佛得到了一种醍醐般的清凉,让他的内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和愉悦。
这首诗通过对剃度仪式的描述,展现了禅宗对于世俗生活的超脱和淡泊,以及对于内心的宁静和愉悦的追求。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于生命无常和人生苦短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