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府归吾庐,静然安且逸。
更无客干谒,时有僧问疾。
家僮十馀人,枥马三四匹。
慵发经旬卧,兴来连日出。
出游爱何处,嵩碧伊瑟瑟。
况有清和天,正当疏散日。
身闲自为贵,何必居荣秩。
心足即非贫,岂唯金满室。
吾观权势者,苦以身徇物。
炙手外炎炎,履冰中慄慄。
朝饥口忘味,夕惕心忧失。
但有富贵名,而无富贵实。
诗句释义与译文
- 出府归吾庐,静然安且逸。
- “出府”:离开官府。
- “归吾庐”:回到自己的家。
- “静然安且逸”:形容心情平静而悠闲。
- 注解:表达了作者摆脱了官场束缚后的心情和生活方式。
- 更无客干谒,时有僧问疾。
- “干谒”:指拜见上司或求助于人。
- “僧问疾”:和尚询问病情。
- 注解:反映了作者远离官场生活的另一面,与僧人交往,表现出一种超脱和内心的宁静。
- 家僮十馀人,枥马三四匹。
- “僮”:仆人。
- “枥马”:拴在厩中的马。
- 注解:显示了作者家中的富裕与安逸。
- 慵发经旬卧,兴来连日出。
- “慵发”:懒散地起床。
- “经旬”:十天以上。
- “兴来”:兴致来了。
- “连日出”:连续几天都出门。
- 注解:描绘了作者在特定心境下的活动状态。
- 出游爱何处,嵩碧伊瑟瑟。
- “出游”:外出游玩。
- “嵩”:嵩山,位于中国河南省登封市。
- “碧”:形容色彩鲜明。
- “伊瑟瑟”:形容词组,形容山色美丽动人。
- 注解:描述了作者喜欢去的地方是自然美景,强调了对大自然的喜爱。
- 况有清和天,正当疏散日。
- “况有”:何况。
- “清和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
- “疏散日”:适合出行的日子。
- 注解:表达了作者在特定气候条件下的愉悦心情。
- 身闲自为贵,何必居荣秩。
- “身闲”:身体轻松自在。
- “自为贵”:自己觉得珍贵。
- “何必”:为什么。
- “居荣秩”:享受高官厚禄。
- 注解:强调个人自由和内心满足比外在地位更重要。
- 心足即非贫,岂唯金满室。
- “心足”:内心满足。
- “非贫”:不是贫穷。
- “金满室”:财富充裕如屋满金。
- 注解:指出内心的满足比物质财富更加重要,暗示了一种超越物质的生活哲学。
- 吾观权势者,苦以身徇物。
- “吾观”:我观察。
- “权势者”:有权有势的人。
- “徇物”:追求外物,迷失自我。
- 注解:批判了那些被权势迷惑的人,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 炙手外炎炎,履冰中慄慄。
- “炙手”:手被烤热。
- “炎炎”:形容热度很高。
- “履冰中慄慄”:走在冰上感到寒冷。
- 注解:比喻权势之人在外受到热捧,但内心却感到恐惧和不安。
- 朝饥口忘味,夕惕心忧失。
- “朝饥”:早晨饿了。
- “夕惕心忧失”:晚上忧虑到失眠。
- 注解:描绘了作者因担忧而失眠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其内心的忧虑和不安。
- 但有富贵名,而无富贵实。
- “但有”:只有。
- “富贵名”:表面的富贵名声。
- “而无富贵实”:没有真正的富贵。
- 注解:批评那些表面光鲜但内心空洞的人,强调了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富足而非外在的物质。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作者生活状态的描述,展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然、简朴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如“嵩碧伊瑟瑟”,将自然的美丽与作者的心情相联系,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同时,诗人通过对比“身闲自为贵”与“何必居荣秩”,表达了对个人自由和内心满足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最后,通过对权势者的批判,诗人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性。整体来看,这是一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自由和内心满足的追求,以及对社会名利看淡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