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衾寒拥颈,毡履温承足。
独立冰池前,久看洗霜竹。
先除老且病,次去纤而曲。
剪弃犹可怜,琅玕十馀束。
青青复籊籊,颇异凡草木。
依然若有情,回头语僮仆。
小者截鱼竿,大者编茅屋。
勿作彗与箕,而令粪土辱。
【注释】
洗竹:以竹为笔洗的竹子。
琅玕:美玉,此处指竹笋。
籊籊:形容竹林茂密的样子。
“依然”二句:意思是竹子虽然有情,但是终究是物,不能回头对人说话。
“小者截”三句:意思是说,小竹子可以做成鱼竿,大竹子可以编成茅草屋。
“勿作”四句:意谓不要让这些竹子受到损害,而成为被人糟蹋的东西。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诗人在寒夜里独自对着洁白如雪的竹笋发愁;第三至六句写自己想要除掉一些不中看的竹笋、老弱病残的竹枝和弯曲的竹枝;接着写那些被砍去的竹枝和编成的茅屋;最后一句写不要伤害竹笋,让它们白白地生长。全诗语言简练,意境高远,寓意深刻。
这首诗是描写竹子的。诗人通过对竹子的观察和体味,抒发了自己对于自然、生活以及人生的种种感慨。诗中既有对竹子本身的描写,也有作者自身情感的流露。
首句”洗竹”二字,点明主题。”洗竹”一词,出自《晋书·顾恺之传》,据说顾恺之曾为桓温画扇面画竹子,画成后请桓温看,桓温见画中的竹叶皆向一边倾斜,就问顾恺之为什么这样画。顾恺之曰:”臣闻以千龄为春,百岁为秋,中间时节皆是生灭相续之时也。竹夏长于东,冬枯于南,所以向一边也。”桓温听了,不禁大笑,并称赞其画艺高超。后来,人们就用”洗”字来表示画竹子。本诗中用”洗”字,就是借用了这个典故。
“布衾寒拥颈,毡履温承足”,写诗人独坐寒夜中,裹着被子,穿着毡鞋,看着竹子出神。”拥颈”和”温承”,都是形容寒冷的夜晚,诗人裹着头巾,抱着脖子,脚踩着毡鞋,看着竹子出神的情景。
接下来四句,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竹子的看法。他首先提到了”洗霜竹”,这是对前两句的延续,进一步描绘了竹子的形态。”先除老且病,次去纤而曲”,则是诗人对于竹子的看法。他认为,要除去那些老弱病残的竹子和弯曲的竹枝。这既是对竹子自身的要求,也是对自己生活的态度的一种体现。诗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竹子更加健康、茁壮成长。
诗人又提到了”琅玕”和”籊籊”。”琅玕”是一种美玉,而”籊籊”则形容竹林茂密的样子。诗人在这里,将竹与玉相比,将竹林与草木相比,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于竹子的喜爱之情。
接着诗人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依然若有情,回头语僮仆”,意思是说,虽然竹子没有生命,但是它们仍然充满了感情,仿佛有话要说。于是诗人便回头对仆人说:”小者截鱼竿,大者编茅屋”。这里的”截鱼竿”和”编茅屋”都是比喻,意思是说,小竹子可以做成鱼竿,大竹子可以编成茅草屋。这是诗人对竹子的一种利用方式。
最后一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勿作彗与箕,而令粪土辱”,意思是说,不要让这些竹子受到损害,而成为被人糟蹋的东西。这是诗人对于竹子的保护意识,也是他对于生活的关爱之心的体现。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竹子的观察和体味,抒发了自己对于自然、生活以及人生的种种感慨。同时,诗人的语言也富有诗意,让人读起来感到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