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
侧身千里道,寄食一家村。
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
不知临老日,招得几人魂。
得弟消息二首
近有平阴信,遥怜舍弟存
侧身千里道,寄食一家村
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
译文注释及创作背景
- 诗句释义
- 近有平阴信, 遥怜舍弟存。:这句表达了诗人初收到家中平安的消息时的喜悦与对弟弟的担忧。”平阴信”指的是来自家乡的来信,而”舍弟”则是指作者的弟弟。
- 侧身千里道,寄食一家村。:描述了诗人自己身处远离家乡的路途中,依靠在一户人家生活的情景。这里的”侧身”意味着诗人不得不面对艰难的处境。
- 烽举新酣战,啼垂旧血痕。: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的渴望。”烽举”指烽火连天的战争场景,而”啼垂旧血痕”形容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痛苦。
- 不知临老日,招得几人魂。: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安危的担忧以及对战争影响的深刻感慨。”临老日”可能是指生命的晚年,而”招得几人魂”则暗示着战争中失去的生命无法复生。
- 赏析
- 亲情深厚:这首诗反映了杜甫对家族成员深深的关爱之情。他不仅关心自己的安危,更牵挂远在他乡的家人,尤其是弟弟的生存状况。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表达,展现了他对家庭成员深厚的情感和责任感。
- 战争的残酷:诗中的“烽举新酣战”和“啼垂旧血痕”描绘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这些描写让人深感战乱时期人民生活的艰辛和生命安全的脆弱,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 人生无常:诗中的“不知临老日,招得几人魂”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诗人通过这种表达,提醒人们在追求功名利禄的同时,也要关注家庭和亲人的安全,珍惜每一个活着的人的生命。
- 历史背景
- 安史之乱:这首诗作于唐代中期,即著名的安史之乱期间。这场持续八年之久的叛乱导致无数人失去了生命,国家陷入了严重的分裂和混乱。杜甫作为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其作品常常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沉浮。
- 政治变迁: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杜甫本人经历了从朝廷官员到流离失所的文人的转变,这些经历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他的《得弟消息二首》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他对家国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 艺术特色
- 对比手法:在这首诗中,杜甫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战乱与和平、个人遭遇与家庭安危的对比,深刻地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 情感真挚: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在《得弟消息二首》中,这种真挚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 文化价值
- 文学地位:《得弟消息二首》是杜甫诗歌中的佳作,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成就和深邃的思考。它不仅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文献,也是理解杜甫个人经历和思想的重要资料。
- 社会启示:这首诗反映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以及战争背后的人性关怀。它提醒人们在面临危机和挑战时,要珍惜和平、关爱家人,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反思战争、倡导和平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