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吹尘暗河县,行子隔手不相见。
湖城城南一开眼,驻马偶识云卿面。
向非刘颢为地主,懒回鞭辔成高宴。
刘侯叹我携客来,置酒张灯促华馔。
且将款曲终今夕,休语艰难尚酣战。
照室红炉促曙光,萦窗素月垂文练。
天开地裂长安陌,寒尽春生洛阳殿。
岂知驱车复同轨,可惜刻漏随更箭。
人生会合不可常,庭树鸡鸣泪如线。
【注释】
疾风:猛烈的风。孟云卿:诗人的朋友,名不详。刘颢:当时宰相,姓刘。
开眼:指看到远处。
高宴:豪华的宴会。
款曲:亲切、殷勤。
今夕:今晚。终今夕:直到今晚。
天开地裂:形容天地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长安陌:长安城中的大道。洛阳殿:洛阳的宫殿。
同轨:同路。古代车辆用铁轨行驶,两车相遇,车轮相错,故称同轨。
刻漏:古器,计时器。更箭:更次,指时间。
庭树鸡鸣:庭院中听到公鸡报晓的声音。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赴宴之前,先写了一阵狂风,然后才进入正题。首句“疾风吹尘暗河县”,是说狂风卷起尘土,遮蔽了县门,暗示了天气的恶劣。接着写诗人与友人分别,“行子隔手不相见”,表现了旅途的寂寞。
第二句“湖城城南一开眼”,突然点明地点,说明诗人是在湖城南面,也就是长安城以南的地方,这两句诗是互文见义,“疾风”、“尘暗”等字,都是对前面“开眼”二字的反衬,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急切和不安。
第三句“驻马偶识云卿面”,写诗人偶然遇到朋友孟云卿。这一句是全诗的转折点。“驻马”说明诗人已经到达目的地。“偶”字表明这次相逢是偶然的。“识”字则写出诗人惊喜交加的感情。
第四句“向非刘颢为地主,懒回鞭辔成高宴”,“刘颢”是诗人的朋友,这里指的是宰相刘晏。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如果不是刘颢作为主人请我参加宴会,我是不会回来的。“懒回鞭辔”是说不想离开座位的意思。从这句诗可以看出诗人对刘晏的感激之情。
第五、六两句“刘侯叹我携客来,置酒张灯促华馔。”是说:刘氏感慨地说:我邀请你来是因为客人众多,所以准备了丰盛的食物和灯火来招待他们啊!这两句是倒叙写法,通过刘氏的感叹交代出前四句的经过,使诗意更为完整。
第七、八句“且将款曲终今夕,休语艰难尚酣战。”是说:今天晚上我要尽兴地欢聚一堂,不必谈那些困难的事了!这两句话表面上是说不要谈论困难的事情,实际上却是说不能谈论困难的事情。
第九、十句“照室红炉促曙光,萦窗素月垂文练。”“红炉”是指室内点燃的火炉,“素月”是指明亮的月色。“文练”是丝织品的一种,用来比喻月亮。这两句诗描绘出一个清幽宁静的夜晚景色,使人感到恬静和舒适。
第十一、十二句“天开地裂长安陌,寒尽春生洛阳殿。”意思是说:天空好像开了一个大口子,大地裂开了一条缝,长安城的大街变得平坦宽敞起来,春天来了,洛阳宫的殿阁也恢复了往日的美丽。这两句诗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恢复繁荣的喜悦心情。
最后两句“岂知驱车复同轨,可惜刻漏随更箭。”“驱车”是驾车的意思,“同轨”是相同的道路的意思。“刻漏”是古代计时器,“更箭”是指时间。这两句诗是说:哪里知道今天能乘车同走一条路呢?只可惜时间流逝太快了,转眼之间就过去了!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和无奈。
这首诗写于天宝末年,当时安禄山叛乱,朝廷派使者到各地去安抚百姓,诗人在赴宴途中,偶遇友人孟云卿,两人相聚畅饮,共叙友情。然而由于战事不断,诗人只能把酒言欢,聊以自慰。最后两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