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途随长江,渡口下绝岸。
差池上舟楫,杳窕入云汉。
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
我马向北嘶,山猿饮相唤。
水清石礧礧,沙白滩漫漫。
迥然洗愁辛,多病一疏散。
高壁抵嵚崟,洪涛越凌乱。
临风独回首,揽辔复三叹。
注释:
- 畏途随长江,渡口下绝岸。
译文:在畏惧中,我随着长江前行,来到了渡口。
- 差池上舟楫,杳窕入云汉。
译文:船桨摇曳,我乘坐船只进入了云端。
- 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
译文:天冷,我在荒野外;傍晚时分,站在中流的船上一半。
- 我马向北嘶,山猿饮相唤。
译文:我骑马向北嘶鸣,山中的猿猴相互呼唤着。
- 水清石礧礧,沙白滩漫漫。
译文:水清澈见底,石头凹凸不平;沙滩洁白广阔。
- 迥然洗愁辛,多病一疏散。
译文:这景色让我的心情变得轻松愉快,我也感到身体上的疾病得到了缓解。
- 高壁抵嵚崟,洪涛越凌乱。
译文:巍峨的高崖直插云霄,巨大的波涛翻滚得更加混乱。
- 临风独回首,揽辔复三叹。
译文:面对风景,我独自回头望去;再次握紧缰绳,不禁叹息三次。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长江渡口景象的诗作,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与思考。全诗以“白沙渡”为题,通过描绘长江渡口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在面对人生旅途时的内心感受和思想变化。
第一联“畏途随长江,渡口下绝岸。”描绘了诗人在长江渡口时的心境。这里用“畏途”一词来形容诗人对于长途旅行的恐惧,而“长江”则象征着人生路途中的艰难险阻。诗人选择在这样一个渡口停留,可能是为了寻找一处相对安全的地方来休息。
第二联“差池上舟楫,杳窕入云汉。”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乘船进入云端的情景。这里的“差池”形容船行之缓,“杳窕”指云雾缭绕之中的景色,“云汉”则是天空中的银河。诗人通过这些词语,将渡口的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向往和感慨。
第三联“天寒荒野外,日暮中流半。”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渡口所见之景。这里的“天寒荒野外”表现了自然环境的寒冷,“日暮中流半”则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江面上的景色。这两个场景都与诗人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诗人的心情更加复杂和多变。
第四联“我马向北嘶,山猿饮相唤。”描绘了诗人骑马行进时遇到的动物和声音。这里的“我马向北嘶”表现了诗人骑马的动态,“山猿饮相唤”则描绘了山间动物之间的互动。这些细节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第五联“水清石礧礧,沙白滩漫漫。”进一步描述了渡口周边的自然景观。这里的“水清石礧礧”表现了河水的清澈,“沙白滩漫漫”则描绘了沙滩的宽广和连绵。这些自然景象与前几联所描绘的江水、山峦等元素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的风景画。
第六联“迥然洗愁辛,多病一疏散。”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渡口时的感受。这里的“愁辛”指心中的忧愁和苦闷,“多病一疏散”则暗示了诗人因为多病而感到身体上的不适。然而,通过欣赏美景和与大自然亲近,诗人的心情得到了缓解和放松。
最后一联“高壁抵嵚崟,洪涛越凌乱。”则是对整个渡口景象的总结和升华。这里的“高壁抵嵚崟”形容了高大险峻的山峰,“洪涛越凌乱”则描绘了巨浪滔天的场面。这些景象与前面所描绘的景色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宏伟壮观的画面。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整首诗以“白沙渡”为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展示了诗人面对人生旅途时的感悟和情感变化。诗人通过对渡口景色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生命、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