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
搏壁跻半空,喜得登上头。
始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
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
迥旷烟景豁,阴森棕楠稠。
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
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
僧房云蒙蒙,夏月寒飕飕。
回合俯近郭,寥落见远舟。
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
一官讵足道,欲去令人愁。

【解析】

题干的“诗句,译文,赏析”是考查诗歌的内容要点和表达技巧的题目。解答时,首先读懂原诗,然后结合题目要求进行概括,最后对概括出的内容进行分析。

本首诗的标题为《登嘉州凌云寺作》,从诗中“登”“游”等字眼可以推断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喜悦、兴奋、豪放的。全诗描绘了登上凌云寺后所见的自然风光与云气缭绕的山间景象。诗中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云雾缭绕、山势险峻的景象。

第一联:“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意思是:寺庙位于飞鸟之外,青翠的山峰之上耸立着朱红的楼阁;“寺出”二字,既点明位置,也表明诗人心情之畅快。

第二联:“搏壁跻半空,喜得登上头。”意思是:攀登陡峭的石壁,到达半空中,终于登上了山顶;“搏壁”一词,形容岩石陡立,攀援艰难,突出了诗人登山时的艰难困苦。

第三联:“始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意思是:这时方才知道天地多么辽阔,俯视下面江水滚滚奔流;“始知”一词表现了诗人由上而下看到景色的变化之大,从而感受到自然界的壮丽多姿。

第四联:“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意思是:天气晴朗的时候,远远望见峨眉山,仿佛在波浪上漂浮;“如向波上浮”表现了诗人站在高处远眺峨眉山的雄奇壮观。

第五联:“迥旷烟景豁,阴森棕楠稠。”意思是:四周开阔,一片烟雾弥漫;茂密的棕树、楠树丛生。

第六联:“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意思是:希望摆脱世俗牵绊,永远远离尘世纷扰。

第七联:“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意思是:阵阵山风吹动猛兽的巢穴,一阵小雨落在龙王的水池;“片雨当龙湫”表现出山风和雨声的气势磅礴。

第八联:“僧房云蒙蒙,夏月寒飕飕。”意思是:和尚的住处笼罩着层层云霞,炎热的夏天里还透着凉飕飕的微风。

第九联:“回合俯近郭,寥落见远舟。”意思是:盘旋环顾近处城郭,远处只见几只小船。

第十联:“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意思是:雄伟的景色没有尽头,天宫可以长久居住。

第十一联:“一官讵足道,欲去令人愁。”意思是:一个官职算得了什么,想要离开却让人愁苦。

【答案】

这首诗是李白初入长安时所作。诗中通过描绘凌云寺周围的自然风光和云气缭绕的山间景象,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兴奋之情。

首联写登上凌云寺后的所见所感。“寺出”,点明地点。“出飞鸟外”,写高耸入云的寺庙,凌驾于飞鸟之表,极言其高。“青峰”,指青翠的山峦。“戴”,是“加”的意思,此处有“覆盖”之意。“朱楼”,指红墙绿瓦的佛寺。“青峰戴朱楼”,写山峦被碧绿覆盖着红色的佛殿,色彩对比鲜明。此句不仅写出了佛寺的宏伟,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欣喜。

颔联进一步写登高所见。“搏壁”,意为攀援峭壁,形容山路险峻。“跻半空”,指登上山顶。“喜得登上头”,写诗人登上山巅的喜悦之情。此句以简洁的语言写出了登山途中艰难的险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颈联写诗人登高后的视野开阔。“始知宇宙阔”写诗人从高处俯瞰整个宇宙,感叹天地之广博。“下看三江流”写诗人俯瞰江河奔流,感叹大自然的生机盎然。这一联不仅写出了诗人开阔的视野,更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尾联写诗人登高后的感受。“天晴见峨眉”,“峨眉山”是四川的一座著名山峰,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这里用“天晴见峨眉”来形容诗人登高之后看到的美景。“如向波上浮”写诗人站在高处遥望峨眉山,如同在波浪上漂浮一般。这既写出了峨眉山的巍峨壮观,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

末联写诗人的内心情感。“迴风”指旋风,此处用來比喻恶劣的环境或气氛。“片雨”是指细雨,此处用以形容风雨交加的景象。“当龙湫”即像龙王的池塘一样。这一句既描绘了风雨交加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之情。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生动描摹,展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壮美景色和内心的愉悦、喜悦之情。同时,诗中运用夸张、比拟等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