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化五白龙,翻飞凌九天。
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
虏箭雨宫阙,皇舆成播迁。
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
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
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
霜台降群彦,水国奉戎旃。
绣服开宴语,天人借楼船。
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
卷身编蓬下,冥机四十年。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
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
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
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及赏析:

月化五白龙,翻飞凌九天。
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
虏箭雨宫阙,皇舆成播迁。
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
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
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
霜台降群彦,水国奉戎旃。
绣服开宴语,天人借楼船。
如登黄金台,遥谒紫霞仙。
卷身编蓬下,冥机四十年。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
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
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
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

【译文】
月光照在五条白色的龙身上,它们翻腾飞舞直冲云霄。
北方边疆受到胡人的侵扰,黄河之滨的洛川也受到了攻击。
胡人的弓箭像闪电一样射出,皇宫的宫殿也被夷为平地。
英明的君王接受朝廷的命令,挥动着宝剑清理南方边境。
红旗卷起海风中的雪花,戟上闪耀着江上的烟雾。
军队中聚集了千万人,指挥他们行动的人是一个贤能的人。
霜台之上降下了众位将领,水国的将士们恭敬地捧着军旗。
身着华丽的战袍,开怀畅饮,享受着天人的赏赐。
就像登上了黄金铸成的台子,远远地拜见了紫霞山上的仙人。
他卷起身体,编着蓬草,隐居在山里四十年。
谁能想到草间的一个普通的人,腰间却藏着一把锋利的龙泉剑。
他决心要扫除北方的敌人,发誓要清除幽燕之地的威胁。
他愿意和在座的各位将军共同谈论国家大事,制定金匮之策。
齐心协力,感恩戴德,为了报答朝廷的恩德,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所期望的是敌人的势力被消灭,功成名就后可以追随战国时的名将鲁仲连。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奉命出使回纥(即回鹘),途经相州时所作的。当时,唐朝内部发生安史之乱,吐蕃、回纥、南诏等少数民族趁机侵犯中原。杜甫怀着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和对友人的关切,写下此诗送行。

诗歌前八句描绘了一幅战争即将来临的紧张画面:“月化五白龙”暗示战事即将发生;“胡沙”指北方的胡人侵略者。接着描述了敌军的强大攻势,“虏箭雨宫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危难的深切忧虑。然而,诗人并未沉溺于恐惧之中,而是展现了自己的决心和勇气:“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这里表达了诗人作为军事指挥官的英勇和担当,以及为国家统一而努力的决心。

诗的中间部分转向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云旗卷海雪,金戟罗江烟。”“云旗”比喻朝廷的命令,象征着国家的权威和军队的力量;“金戟”则代表着士兵的英勇和忠诚。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在战场上,士兵们奋勇战斗;在和平时期,他们又以智慧和勇气辅佐国家。

接下来的几句进一步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聚散百万人,弛张在一贤。”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领导者的高度信任和依赖,相信只有一位贤者能够带领大家战胜敌人、保卫国家。最后两句则是全诗的高潮:“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这句话既是对草间人的赞美,也是对自身实力的自信表达。诗人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来对抗敌人,保卫家园。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杜甫深沉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同时,它也反映了唐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以及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