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
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
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
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
清旷谐宿好,缁磷及此年。
百龄何荡漾,万化相推迁。
空谒苍梧帝,徒寻溟海仙。
已闻蓬海浅,岂见三桃圆。
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
终当游五湖,濯足沧浪泉。
郢门秋怀
郢门一为客,巴月三成弦。
朔风正摇落,行子愁归旋。
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
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
清旷谐宿好,缁磷及此年。
百龄何荡漾,万化相推迁。
空谒苍梧帝,徒寻溟海仙。
已闻蓬海浅,岂见三桃圆。
倚剑增浩叹,扪襟还自怜。
终当游五湖,濯足沧浪泉。
注释:郢门:楚国的城门名,这里指作者的住所。为客:作客。巴月:巴山之月。三成弦:指秋天的月亮。朔风:北风。摇落:萧索,凋零。行子:离家在外的人。杳杳:远貌。山外日:指山外的太阳。茫茫:广阔的样子。洞庭水:指洞庭湖的水。缁磷:黑色和白色的鱼。及:遇,遇到。清旷:清高旷达。谐:投合,喜欢。宿好:旧友、故交。缁磷:黑色的鱼,这里比喻自己。百龄:百年寿命。荡漾:波纹起伏不定,这里指生命。空谒:徒劳地拜访。苍梧帝:传说中舜帝所葬之地。三桃圆:传说中的神果。徒寻:白白地追寻。蓬海:蓬莱海。浅:浅薄。岂见:哪能见到。三桃圆:神话故事中的蓬莱仙果(三株桃树)。倚剑:手执长剑。增加:使……更强烈。扪襟:撩起衣襟,比喻抒发感慨。濯足:洗脚。沧浪泉:沧浪河旁的水井,即今河南开封市西北的“五龙池”。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诗。开头两句是总写在郢门(今湖北江陵)作客时的孤独凄凉的心情。首句“郢门一为客”,点明自己作客的身份和时间;次句“巴月三成弦”,说明作客时间是在农历八月,也就是秋天,因为此时正是巴山之月最圆之时。“成弦”即满弦之意,用来形容月亮圆满明亮。次句紧承首句而来,把作客的时间和环境点出,并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朔风正摇落”二句,进一步渲染了作客时的萧瑟气氛,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朔风”即北方刮来的寒冷之风,这风吹过萧瑟的山林,使人感到更加寒冷而凄凉。“正摇落”,即正在凋谢、凋零,这里既指草木凋谢,又暗示着人生易老、壮志难酬的悲哀情绪。“行子愁归旋”,意思是说诗人在外漂泊流离,心中十分忧愁,恨不得早日回到家乡。“愁归旋”是反说,意指思乡心切,急切归家的意思。“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上句写远望故乡的情景,下句写仰望天空的景象。“杳”字写出了视线的遥远,“茫茫”写出了视野的辽阔,表现出诗人内心对故乡的思念和向往之情。“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写诗人眺望故乡时所见景象。洞庭水、潇湘烟,是楚地的山水风光,这里用来比喻自己身处异乡的孤独和无助,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清旷谐宿好,缁磷及此年”两句,诗人通过描写自己与大自然相亲相近的生活状态,来表达自己的超然物外之情和对世俗的疏离之感。“清旷”,指心境开阔、高洁;“谐宿好”,意为与自然景物和谐相处;“缁磷”,指黑色的鱼;“及此年”即活到这个岁数。这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自然景物和谐相处,活到这个年纪。这两句既表明了诗人追求自然、热爱自然的真挚情感,也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淡泊态度。然而,这种超然物外的情感并不能改变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所以诗人在接下来又发出了“空谒苍梧帝,徒寻溟海仙”两句的感慨。“空谒”即徒劳地拜访,“苍梧帝”指传说中的舜帝葬身之地——湖南九嶷山;“溟海仙”指蓬莱仙境。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徒然地拜访舜帝葬身之地,寻求长生不老的神仙,但终究无法实现心中的愿望。这两句既表明了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又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悲愤与不平之气。最后两句,诗人又回到了对故乡的描写:“已闻蓬海浅,岂见三桃圆。”这两句表面上似乎是在说自己已经听闻过故乡的风景,但却没有见过真正的故乡。其实,这两句话的真正含义应该是诗人对故乡的渴望和对现实无奈的感叹。“蓬海”是指蓬莱海,即渤海;“三桃圆”指的是传说中的蓬莱仙境中的神果——蓬莱果,据说吃了可以长生不老。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虽然已经听说过故乡风景的美丽,但却没有真正见识过,更不用说吃到传说中的神果了。这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向往之情。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自己作客他乡的孤独寂寞和思乡归家的迫切心情,以及由此产生的悲凉与无奈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故乡的眷恋与向往,又有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不满,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