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清已觉三清近,目断仍劳万象牵。
渭水远含秋草渡,汉陵高枕夕阳天。
半岩云粉千竿竹,满寺风雷百尺泉。
别有阑干压行路,看人尘土竟流年。

诗句释义

  1. 神清已觉三清近:这句表达了诗人感到自己仿佛与三清(道教中的三位最高神祇:玉清、上清、太清)接近,形容他的精神清明到几乎可以触摸到神仙的境界。
  • 三清:道家神话中的最高天神,代表宇宙的创造和维持。
  • 神清:精神清明。
  • 已觉:似乎已经察觉到或感受到了。
  1. 目断仍劳万象牵:尽管诗人觉得神清气爽,但仍然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纷扰,像是万般景象都在牵动他的视线和心思。
  • 目断:视线被打断,这里指外界的景象。
  • 万象牵:各种景物都在牵动诗人的心绪。
  1. 渭水远含秋草渡:渭水在远处蜿蜒流淌,秋日的草地上渡口显得格外宁静而遥远。
  • 渭水:指古代的渭河。
  • 远含:远处隐约可见。
  • 秋草渡:秋天的草地旁的渡口。
  1. 汉陵高枕夕阳天:汉陵的高大石碑如同高枕着天空,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宁静。
  • 汉陵:指古代的帝王陵墓。
  • 高枕:形容石头像枕头一样高高地枕着。
  • 夕阳天:夕阳西下的景色。
  1. 半岩云粉千竿竹:山崖半腰,云雾缭绕,竹林随风摇曳,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 半岩:山崖的一半。
  • 云粉:指云雾如粉一般。
  • 千竿竹:一千根竹子。
  1. 满寺风雷百尺泉:寺庙内回荡着风雨交加的声音,百尺高的泉水清澈见底,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 满寺:整个寺庙。
  • 风雷:形容风雨的声音。
  • 百尺泉:百尺高的泉水。
  1. 别有阑干压行路,看人尘土竟流年:有一种栏杆特别突出,遮挡了行人的路,使得人们只能在栏杆外观看,感叹岁月匆匆。
  • 阑干:栏杆。
  • 压行路:阻挡行人的道路。
  • 看人尘土竟流年:看着人来人往就像尘土一样匆匆流逝。

译文

在武城寺题诗,感觉与三清神灵相近,虽然神志清明却依旧感受到万象的牵引。远处渭水的秋草渡边,汉陵高耸于天际,静静地俯瞰着夕阳。山上半岩云雾缭绕,千万竹子随风摇曳。整座寺院中回荡着风和雨的声音,百尺高的泉水清澈见底。独特的栏杆挡住了前行的路径,令人感叹时光的流转。

赏析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自然意象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感悟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首句“神清已觉三清近”以神清气爽之态形容与三清的亲近,既表现了诗人的精神境界,也预示了后续的意境展开。第二句“目断仍劳万象牵”则描绘出诗人虽神清但心系万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微妙互动。接下来的句子,如“渭水远含秋草渡”和“汉陵高枕夕阳天”,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透露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时间的感慨,“半岩云粉千竿竹”和“满寺风雷百尺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传达了一种超越尘世喧嚣的宁静美。特别是“看人尘土竟流年”,用栏杆外的行人和尘土来比喻时间的无情流逝,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易逝的深深感慨。整体上,这首诗以自然为媒介,巧妙地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充满哲理和美感的画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